“在之前的调研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合作社或者养殖户都面临资金难题,贷款难不说,即使能贷到款,利息也非常高,极大制约发展。”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日前调研我省少数民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发现了不少问题。8月26日,省政协邀请部分政协委员、省农业厅、省畜牧兽医局、省农信社等部门及合作社代表,就推进少数民族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进行协商。
资料图
目前,我省366个少数民族村共有35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大同小异。
济阳县堤口村是个2千多人的回民村,养牛养羊是传统,共有养殖户400多户,其中大型养殖户50多户,有2家养殖加工企业。“目前依然停留在散户养殖阶段,还没有形成规模,主要困难就是缺资金。”村党支部书记杨怀忠说,养殖业占用资金多、收效慢,一头牛进价要万元、一只羊也要七八百元,没钱发展不了。这几年他们从信用社贷了一部分款,但远远满足不了发展需求。原本村里的几家小企业不干了,闲置了二三百亩土地,已经计划好用来发展规模养殖,也因为缺乏资金启动不了。
对此,长期关注少数民族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省政协常委马传凯说,我省的少数民族农民专业合作社始建于2007年,2009年初步形成规模,但普遍发展层次低、规模小,面临资金困难。他建议成立少数民族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共服务平台,民族企业发挥龙头作用,与合作社建立联谊关系,拉长产业链,用企业优势带动合作社发展。“可以针对有发展前景的少数民族村进行重点调研,扶持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合作社。”
针对贷款利息太高的问题,省政协常委孟庆秀建议政府贴息贷款给农户,使之逐渐走上规范发展之路。
“其实国家对畜牧业发展有不少扶持政策,可能一些合作社并不了解,这次协商会对我们工作也是个启发,今后可以探索同等条件下优先照顾少数民族合作社的做法。”省畜牧兽医局规划财务处副处长刘国华介绍,比如说养牛羊的补贴,只要防疫合格、牛年出栏100头、羊年出栏300只以上的企业,就可以申请政策扶持。农业部、财政部还进行了粪污处理试点,对投资大的养殖企业也有补助,可以帮助解决养殖污染的问题。
对于大家关心的贷款问题,刘国华说,今年国家正在进行促进金融支持畜牧业发展的试点,资金支持方向较以往有所改变,主要是减少直补,转而进行3年的贷款贴息。“国家贴息5%左右,农民自己只用负担3%―4%左右,我们也可以帮助协调贷款。”
“那太好了!如果能有1个亿的贷款,低利息,我们村3年一定能发展到年出栏10万只羊。”杨怀忠高兴地说。会后,他马上向刘国华询问贴息贷款的具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