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流转对于推动中国农业产业升级,促进高效城镇化建设均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支持的力度将起着关键性作用,而金融支持的内涵与外延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由于农村土地流转将带来农业生产结构与方式的变化,传统的金融服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其要求。更为主要的是,金融支持农村土地流转的成果检验应该着眼于整个农业产业的提质增效上,如果只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复与扩大,也就失去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意义。
资料图
诚然,金融支持农村土地流转尚处于探索阶段,金融服务的配套支持还不够完善,例如金融担保、保险(放心保)、租赁等服务在农村还很不健全,这使得农业产业的提升效率和结果都会受到影响。笔者在部分农村土地流转试点地区调研时发现,除了金融服务的配套支持匮乏之外,被流转的土地在实施农业生产方面也存在着低水平、低效率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包括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充分的农业技术支持以及足够的劳动力保障等。
首先,在土地流转前就需要整体的规划和设计,无论是农业种植、养殖、种养结合还是循环生态农业等,都需要结合当地自然条件、交通条件以及市场环境等因素进行规划布局。笔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地区在土地流转前没有很好的规划设计,简单粗暴地跑马占地,将成片的土地流转后,闲置或低效生产,这种现象其实是背离了土地流转的目标和意义。基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考量科学规划与设计的标准应该着眼于土地的高效利用、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以及高附加值回报等几个方面。这其中特别要提及的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众所周知,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在于,其必须依赖于土地本身,而土地本身的不可移动性及不可复制性使得人们对于土地的利用出现了一种“悖论”,既要使土地高效地“产出”,又要控制其被过度开发,这就是产生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基点。我们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的低水平的农业生产导致大量土地质量直线下降,再加上传统工业对于水土的污染,我国的耕地的总体品质不高,如何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有一个很典型的案例:某省的一条着名的河流被造纸厂污染,引起沿河道的农作物无法种植,最终导致相关地区的农作物品种调整以及种植面积的大幅减少。与此同时,大量的毒性很强的农药的使用以及过度的种植,都将破坏其可持续性发展。上述问题在土地流转的总体规划设计中至关重要,不可被忽视,这也是金融机构评估土地流转后价值体现的重要依据。
其次,充分的农业技术支持是土地流转所能带来的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一直以来,农业技术主要围绕产量的提升,这源于我国长期面临的人口数量的膨胀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冲突之上。其实,从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来看,农业技术所包含的范围更加广泛,除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至少还包括农业新型材料技术、能源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而这些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主要的目标就是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金融支持土地流转,对于这些技术的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价值回报的分析,同样影响着对项目资金支持力度。笔者认为,对于拥有技术资源优势的项目,金融机构给予的信贷支持应该超越传统的抵押担保的方式,更多的要看其技术含量及掌握相关技术团队的价值。
第三,在总体规划与设计的前提下,获得较为充分的技术支持的基础上,当前困扰“三农”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是严重的农业劳动力短缺。笔者在县域采访时,感受最深的是农村人口的老龄化极其严重。留在农村的大量的是50岁以上的老人,年轻人几乎全都离开家乡,进入到城镇里学习、工作。试想一下,未来5至10年,如果情形没有改观,一个高龄的,缺乏技术与知识的农业生产群体支撑着土地流转后的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主体的运营,显然是不现实的。那么如何能够让更多的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的“三有青年”投入到未来的农业生产大潮中呢?笔者认为,只有在金融支持土地流转,并且农业产业整体优化提升的基础上,从事农业生产的价值回报越来越高的前提下,才可能让更多的“有志青年”回归到农业上去。这个问题将是影响中国农业发展的紧要问题,必须尽快有所改善,否则所有的规划、政策以及金融支持都将无法达成预期目标。任何行业及领域都最终落实到“人”的因素上,产业发展的驱动力也在“人”身上。
综上所述,金融支持土地流转不仅是架构的搭建、流程的设计以及金融服务的要素完善,其作用力最终体现的必须是农业产业的提质增效,乃至达成整体农业产业的升级。农村金融的发展依赖于农业产业的整体提升,更不能忽略另一个重要引擎--高效新型城镇化建设,这两个轮子必须做到同步运转,否则土地流转会流于形式,甚至部分行为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这对于整体“三农”的发展将是强大的阻力,农村金融的发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