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新闻回放
时下正值麦收季节,安徽省太和县政府近日召开了一次“三夏”暨秸秆禁烧工作会议,会议明文规定,为杜绝农民焚烧秸秆,所有收割后的麦茬必须严格控制在10厘米以下。
据了解,县政府官网的政务动态显示,5月24日和27日,该县至少召开过两次秸秆禁烧的工作会议。5月31日,该县政府发布的《太和县制定秸秆禁烧工作标准》第二项明确提到,“全面实行短茬收割,所有小麦收割留茬高度一律严格控制在10厘米以下”。
农机360网&《中国农机商情》点评
秸秆禁烧本是“三夏”期间政府的一项常规工作,年年禁,年年烧。但是2014年“三夏”期间,这件常规工作却因为安徽太和县的一纸规定而名声大噪,成为2014年上半年媒体关注的一大热点。麦茬限高10厘米的新闻一出,中国广播网、长江时评、检察日报、华商报等媒体纷纷以《太和规定麦茬限高10公分 机手称“办不到!”》、《“麦茬限高”新政 也许看起来很美》、《有比“麦茬限高”更靠谱的禁烧令吗?》、《“麦茬限高”的意义你永远不懂》为题目对该项政策展开讨论。
每年夏收时节,大面积机收之后,田里的秸秆处理成了农民头疼的大事,对于广大农户来说,为了争取宝贵的麦收时间,并且保证接下来的播种顺利进行,把秸秆一把火烧掉是看起来最经济、最方便的方法。但也正因为这简单的处理方法,造成连续多年来由秸秆焚烧引起的火灾、空气污染问题层出不穷,已经发展到影响正常生产生活的地步。
秸秆禁烧,是每年“三夏”期间困扰农民和各地政府的一个“老大难”问题,秸秆燃烧给本来已经广受诟病的环境问题又添了堵。今年,这个问题依然存在,但是在社会各方的努力下,“老大难”问题正在通过多种途径找到新解。
限茬十公分引争议。2014年全国“三夏”机收工作会议上,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重点强调了麦收之后的秸秆处理问题。他表示,要发挥“行政+市场”的作用,大力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三夏”期间,全国各地政府都开始制定措施防止秸秆焚烧引起火灾及空气污染,要说2014年“三夏”最受关注的秸秆禁烧新政,非安徽太和县的“小麦限茬十公分”莫属,此政策一出,各界哗然,争议不断,以批评为主,麦茬限高原本是为了促进秸秆还田,限高的同时政府还给予一定数额的秸秆还田补贴,这样一项本意便民的措施,却由于政策制定没有考虑到实际可行性,因此增加了农民的参与难度,也挫伤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最终导致实施的效果大打折扣。
秸秆焚烧,要堵更要疏。强制禁止焚烧秸秆是“堵”,而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和回收利用则是“疏”,“堵”、“疏”结合才是治理之道。2014年“三夏”期间,全国各地都积极通过各种补贴和新技术、新机械的推广来解决秸秆的回收和处理问题。其中,陕西省拿出2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项目实施县区由2013年的51个扩大到58个;备受瞩目的安徽省,也在争议声中,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探索出秸秆资源化利用、商品化收集、产业化增值的多条路子;其他省市也都通过补贴、联系企业收购秸秆等措施实现秸秆还田、秸秆再利用。
对于焚烧秸秆的老大难问题,关键还在于秸秆的有效处理上,政府出台利好措施,企业积极参与研发适宜的农机具,让秸秆有了好去处,让农民多了份收入,自然没有人会冒着各种风险去焚烧秸秆。堵疏结合,双管齐下,才能解决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的顽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