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因秸秆焚烧引发的大火、雾霾等一系列问题充斥网络……“秸秆焚烧”再度成为网络热词。6月17日,《河南日报》以《三门峡的老百姓舍不得烧秸秆》为题,再次介绍了禁烧秸秆的“三门峡经验”,引发网友热议。记者的连续发问,是媒体出于良知的呐喊,抑或是作者愤懑地对某些“为官不为者”的声讨?
资料图
曾记得,2013年10月10日,《河南日报》“焦点网谈”栏目刊发了同一个作者亢楠的文章――《三门峡人这样说:烧秸秆等于烧钱 三门峡人这样做:禁烧同时找出路》;
曾记得,着名经济学家、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先生2004年他向大家推介的,在哈佛大学培训班上引起哈佛大学教授们起立叫好的,介绍河南省焦作市成功禁烧经验的优秀案例《好事怎样做好?》,后编辑入《和谐社会的治理之道――领导者的讲述》一书,出版后广受读者欢迎。
我们不禁要问:《河南日报》为何不惜泼墨,拿出半版的版面,再次刊登记者亢楠的署名文章――《三门峡的老百姓舍不得烧秸秆》?
我们不禁要问,十几年过去了,秸秆焚烧的经验犹在,让人痛心的是,秸秆焚烧为何却“涛声依旧”?
我们不禁要问,媒体介绍的“三门峡经验”,为啥有的地方却学不会,是真的学不会呢,还是“为官不为”?
面对媒体的问责,为什么这里“风景独好”,出路在哪里?“三门峡经验”给出了答案:不是秸秆焚烧难禁,而是缺乏对群众的感情,对职责的敬畏,对社会的担当。“三门峡的老百姓不舍得烧秸秆”,不是政府高压下的管制得来的,而在于政府让老百姓不是认识到了“危害”,最关键的是老百姓得到了真“实惠”,群众“舍不得烧了”。
都说群众利益无小事,都说下功夫“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靠文件来检验,靠上级来督促,都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唯一的出路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让群众得实惠。关注、研究秸秆处理的好经验、好做法,是政府不容推卸的责任。尤其是在“家门口”搞教育实践活动的当下,面对“狼烟四起”却充耳不闻,“坐而论道”,应该受到谴责。
思路决定出路。同一个“秸秆焚烧”的消息,折射出“为民”的两种群众观。“三门峡经验”无疑是一种“为民”的智慧,是一种“为民”的担当。当下,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正在进入“查摆问题、开展批评”阶段,但愿每一位领导能体会体会到《河南日报》的“焦点网谈”的良苦用心。相信各级领导能真正把“禁烧秸秆”摆上日程,沉入基层,脚踏实地地解决好“秸秆焚烧”问题,还百姓一片蓝天白云。(水墨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