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宜陵镇31000亩农田,通过挂牌竞拍,最后由80个家庭农场经营。记者近日在当地采访发现:如果说,抛荒减少、农民增收是家庭农场土地规模经营众所周知的“显性绩效”;那么,农业保险(放心保)推广、秸秆利用、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乡村干部从中对以往工作方式方法的反思,可以说是家庭农场的“隐性收益”。
农业保险:从“要我买”到“我要买”
张兴明(兴明粮食种植家庭农场农场主):以前,家里几亩地,别说自然灾害十年九不遇,就是遇到了,损失也没几个钱,哪肯买保险?现在承包了200亩田,投入大了。万一碰上自然灾害,几年赚的会一下子赔光。去年正月初十大雪,压垮了白塔村张正东农场的几十亩大棚,他拿了6万多赔偿金。没这个钱,我估计他难翻身。所以,现在不是“要我买”而是“我要买”,村里会计打个电话,我立刻拿钱投保。
张学庭(宜陵镇农经助理、经管站长):2008年,国家开始推广农业保险,还有补贴。比如,小麦保险农户出9元,国家出21元。即使如此,农业保险一直存在推广难的问题。镇里不得已让村集体垫付,到了年底再向农民收。一些条件好的村,最后集体兜了底;条件不好的,年底向农民收,发生过不少矛盾,甚至有镇人大代表提出这是增加了农民的负担。过去,我们对此不大能理解和接受。现在看来,鞋子合不合适,脚知道;如果不合适,再强调穿鞋的好处,人家还是宁可光脚。农业保险的推广也是这个理,是不是划得来,该不该买,农户心里一本账。我们光笼统地讲大道理,他们不仅听不进去,还会影响干群关系。
秸秆禁烧:小喇叭不再满村喊了
殷勇多(锦绣家园家庭农场农场主):烧秸秆不可能了。一是合同上约定了,如果焚烧秸秆,就会收回承包的田块;二是虽然“全量还田”有一些技术困难,有些田块甚至要反复深旋3次,成本要增加80元,但也有好处―土地有机肥力更足了,脚踩上去像弹簧一样,种出的大米味道更香,好卖,价格也高一些。
陈庆良(宜陵镇南陵社区书记):还记得以前白天拿着小喇叭满村的喊“秸秆焚烧,直补取消;谁烧一把火,就进看守所”。那时候,秸秆焚烧的季节,村干部是没日没夜的辛苦,太累了就睡在田里。前两年,一个村的主办会计为了巡防禁烧,在过马路时被车撞死了。现在轻松了,农田都由“家庭农场”承包了,他们的耕作机械上都有秸秆还田的设备。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锁打不开,别只埋怨锁生锈,不看看自己钥匙有没有拿错了。秸秆禁烧难,是因为家家户户都买还田设备太浪费了。换把钥匙―搞家庭农场,这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嘛。
结构调整:不用“刀子砍鞭子赶”了
唐洪(顺洪家庭农场农场主):我今年投资了100亩棚子种西瓜,赶在“五一”前上市。按照去年每亩8000多元的收益算,这片地能带来80多万元的收入。我承包的3100亩田里,目前3000亩种粮食,这种结构肯定要调整,现在已经邀请了一些种植能手来合作,种蔬菜、瓜果这样的经济作物。
樊洪喜(宜陵镇党委书记):以前,我们县乡两级对架大棚都有补助,愿意架大棚的农民也不多。现在,我隔段时间去村里,就发现一片大棚竖起来了,而它们完全是家庭农场自己投资搞的。这让我感慨不已:政府为了促进产品结构调整,曾经“刀子砍鞭子赶”,出发点虽然是好的,但也带来不少问题:效率低―撇开弄虚作假的不谈,公家的钱很难花得和私人一样有效率;有失公平―搞大棚的得益,没搞的就沾不到光;财政压力大―一些公共服务做不到位。实际上,上什么项目、采用什么技术,市场主体会有自己的考量、安排,政府应该集中精力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才能改变既缺位又越位、错位的状况,让广大群众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