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让我建仓储和烘干设施,300亩小麦怎么晒、怎么储存啊?”3月21日,在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壮志街道壮志村1组水泥路一块大田边,八根水泥桩基已经打好,45岁的种粮大户顾昌银向前来调研的市、县农业部门领导诉苦道,3月初他准备在自己流转的土地旁盖一个600多平方米的烘干加仓储设施,地基都搞好了,可国土部门来人到现场勒令停工,称这是基本农田保护区,不可以盖房子,要求恢复耕地原状。“我已经投下去七八万了,现在真是骑虎难下。”
如东县曹埠镇直港村9组的种粮大户陆国兵,也反映其粮食仓储和烘干设施用地难:因为没有用地指标,去年建的烘干中心是租用邻村一个农户的闲置房屋,离家有6里多路,大型农机具寄存在好几户农家,除了使用不方便,还多增加了人工和运费。他迫切希望把粮食烘干中心和农机库房建在一起,这样用起来省时省力省工,节约成本。
为鼓励规模农业发展,提高农机化发展水平,江苏省出台了农机库房项目补贴政策,规定省级机库项目补贴12万元,但机库建筑面积须达到300平方米以上。南通市规定,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0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均可申请建立一座标准的粮食烘干中心,市财政给予30万元的扶持。此外,各级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上面有扶持政策,但没有相应的配套土地指标,惠农强农政策落不了地,还是空欢喜一场。”海门市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彭卫强指着一辆辆露天存放的农机说,对照省级农机库房补贴项目的条件,去年合作社就开始申请农机机库补贴项目,但因为土地指标无法批下来,导致农机库房项目无法实施,因而就无法申请验收,以至搁置至今。
记者调查发现,造成粮食烘干、农机库房用地难,主要是因为目前没有发展规模农业所对应的国土管理的政策规定,由此出现了“既绕不开、又无法从根本上有效解决”的尴尬局面,令农业、农机部门颇感无奈。“我其实并没有多占耕地啊。”顾昌银委屈地说,通过流转土地,填废塘、铲坝埂等平整措施,一下子给村里增加了30多亩地,而自己的粮食烘干设施只占用一亩地左右,而且交了每亩100元的土地复垦费,怎么就不可以呢?“搞农业本来就有风险,如果再不允许建粮食烘干、农机库房等配套设施,规模种田的风险就太大了!”
“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平整,实际上耕地确实增加了。”现场察看的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村工作局副局长蒋德凤告诉记者,按照法律规定,即使基本农田平整增加出来的土地,也只能用于农业,但怎么解决发展规模农业必须解决的附属设施用地问题,接下来他们将跟国土部门协商,实地查看顾昌银一共填了几个塘、增加了多少面积,看看能不能置换。“这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南通市农委农机管理处处长陈昌军坦言,目前几乎所有种粮大户建的机库、粮食烘干设施,都没有合法用地手续。有的建在自家承包地,有的跟邻居置换土地,有的则通过流转土地。只要不因土地发生邻里纠纷和矛盾,当地镇村一般都睁只眼闭只眼,否则,项目就搞不起来,就会影响当地的土地流转和规模农业的发展。
如何解决发展规模农业中遇到的配套设施用地难?“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政策依据。”如皋市国土资源局政策法规科科长万君表示,除设施农业项目外,国家还未有其他可以在农用地建附属设施的规定。一旦出现土地违法行为,不仅责令恢复土地原状,情节严重的还将依法做出行政处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省农委园艺处处长倪锡林认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主体,将担当未来农村“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重任,并攸关国家粮食生产安全。从这一战略高度来看,相关部门应当立足当前农业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化解各种矛盾,为现代规模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