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土地流转:农民为何怨气大
2014-01-21   来源:人民日报   


立在桃溪镇桃溪村查家沟组山顶的“菊潭万亩茶园”广告牌。

  土地租金发不下去――“流转困局”拷问公平
  在内乡―淅川S332省道路边,一座山门牌坊式仿古建筑正在建设中。穿过一条劈山开挖而成的通道,远远看见“菊潭万亩茶园”巨幅喷绘广告牌矗立在桃溪镇桃溪村查家沟组后山坡上,绿底红字广告牌与满目黄土形成强烈反差。走到跟前,只见“简介”中写道:茶园主要涉及姚庄河、桃溪、寺河三个行政村,整合了“丹治”二期、除险加固、林业生态建设、菊潭茶园公司的投资,总资金达8600余万元,建设茶园12600亩;目前,茶园共完成坡改梯整地6000余亩。
  “他们对外宣称要建万亩茶园,实际上没有这么多。”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最开始说寺河村14个组的地都要流转,现在大幅收缩,只要寺河村张沟、东沟两个组的全部和岭前、岭头两个组在省道以北的小部分土地。至于桃溪村,现在只要查家沟组的地。而在寺河村张沟组与桃溪村查家沟组中间,是1974年建成的张沟水库。“这块地方有山有水,交通便利,又有国家农林水利建设投入,很明显有利可图,据说开发商还打算在这儿建度假村呢。”
  桃溪村查家沟组村民常先锋一家4口人,原有耕地2亩多、山地近20亩。2012年,桃溪村按照每亩500元给付流转,他家21.5亩地得到10750元。到了2013年,村里通知他去领租金,只有9000多块钱。他感到很奇怪:就一年的工夫咋少了1000多?所以至今他也没去领这个钱。“查家沟就这么大个地方,到底有多少口人?村里不张榜公布,谁也说不清楚。”
  桃溪村查家沟组不分好地、次地,每亩有500元的年收益,这让与他们只有一路之隔的寺河村张沟组村民愤然难平。因为,按照寺河村委会的说法,他们的地要分三六九等不说,长满经济林的山地每亩年租金只有50元。“同一个地方,租给同一个老板,同地不同价,差别咋就这么大哩!”村民徐自成说,他家耕地6亩多,坡地9亩多,还有35亩山林,但前两次村里只按他一家三口人、人均1410元发钱。去年10月,他拒绝再领款:“钱不要了,地也不流转了!”
  寺河村东沟组的土地流转“困局”更显复杂。东沟组120多口人,共有耕地200多亩、山林100多亩。因为土地面积少,发到组里的钱也少,每人每年只能分到八九百元。2012年秋发了一次土地租金之后,后来村里又发给东沟组两年的钱,就一直搁在组长徐玉西的信用社存折上。是何缘故?徐玉西说:“跟别的村组相比,我们组本来就地少、钱少。家里地多的要按地分,家里人多的要按人分,意见很不统一,到现在钱也分不下去。”
  发钱不透明,村务不公开,寺河村村民对村支书刘献武意见很大。12日下午,记者在刘献武的家门口给他打电话,希望了解土地流转情况。他听说是中央媒体采访,只说了一句“我不可能跟你谈这个事”,便挂了电话。
  在寺河村和桃溪镇采访受阻,记者只好给内乡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徐海林打电话。手机通了对方却没有接听,不一会儿记者收到他回复的短信,说在深圳出差,有事短信联系。记者发短信说明采访要求,他回复说:“通过上级宣传部门联系我们,这是他们的规定。”13日一大早,记者前往内乡县委宣传部,并未找到这位副部长所称“规定”的条文,而他本人当时正在县城某宾馆开会。
  在内乡县委大院往北几百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乡县衙。内乡县衙“三省堂”前有一副着名楹联,上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下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其中寓意值得各级官员深思。
  《 人民日报 》( 2014年01月21日 20 版)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128799-1.html

标签:农机 为何 农民 流转 土地

上一篇:解读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如何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下一篇:着力构建保障粮食安全整体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