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何来
维护粮食安全中央承担首要责任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提出“中央和地方要共同负责,中央承担首要责任”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应当如何理解?
曾衍德告诉记者,稳定粮食生产最关键的一句话就是“农民种不种,关键看价格”,政策取向也应围绕这些因素开展。近年来,我国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粮食价格小步上涨。但农民种地的效益仍然比不上外出务工收入,因此中央才提出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得实惠、有发展,探索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
“这其中的重要一点就是主产区利益调节问题。这些年尽管也有不少产粮大县奖励措施,但根本问题还没解决。比如粮食生产大县往往是财政穷县、工业弱县,在GDP指标、财政收入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工业大县。而我国的商品粮80%以上又来自于主产区,如何让主产区提高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亟须中央政策作出调整,加大对主产区的利益补偿和农业生产投入力度,让地方政府觉得抓粮食一样有奔头。我认为在政策制定方面的引导和调整,是会议提出的中央承担首要责任的意义所在。”曾衍德说。
徐小青则表示,粮食安全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这次会议明确了中央和地方共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当前我国粮食供给和需求发生变化,中央应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对主产区予以支持,为地方政府承担责任创造条件。包括在区域发展上逐渐形成土地总体规划,改变唯GDP论的考核机制等,让主产区政府可以安心生产粮食。
潜力几分
中低产田改造后,亩产可增20%
那么,如何做才能端牢饭碗,并且主要装中国粮呢?
专家表示,面积和单产是决定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要确保产能,18亿亩的土地红线必须坚守。“尤其是近期公布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显示耕地多出两亿亩,有些人觉得18亿亩的土地红线不用再守了,这是错误的理解。”徐小青说。
徐小青说,多出来的2亿亩只是账面数据的变化,实际上这些年我国粮食的“十连增”就是在这20.31亿亩耕地上生产出来的。据专家测算,近年来由于建设占用、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和自然灾害损毁,我国耕地实际面积是不断减少的。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根基,18亿亩的耕地红线和16亿亩的播种面积底线必须坚守。而且保护耕地,既要保数量,又要保质量。加快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抓紧研究土壤污染治理等。”曾衍德告诉记者,据农业部门测算,中低产田改造后,亩产可以提高20%。
更重要的是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科技增粮潜力巨大。”曾衍德说,目前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实际单产仅为品种区试产量的一半左右,预计到2020年,我国粮食作物还要完成1―2次品种更新换代,通过集成推广配套栽培技术,单产有望提高5%以上。此外,通过节水农业、旱作技术、循环农业、防灾减灾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有望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