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客观上,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农业生产资源及产业作业环境差异很大,导致各地对烘干机械的需求也存在很大不同,增加了企业产品研发生产的技术难度。“以水稻烘干为例,由于各地水稻品种各异,生产出来的稻谷颗粒大小、形状、长短不一,再加上地域气候差异,以及稻谷自身温度、湿度各不相同,对烘干机的性能提出了很高要求,为企业研发增加了难度。”浙江台州一鸣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余继琅坦言。
“烘干机企业应该在技术改进方面多下功夫,研制生产出质量更好、使用可靠、节能环保、操作简便、经济适用的通用机型,使一台烘干机既能烘干稻谷,也能烘干玉米、大豆、油菜籽等,实现‘一机多用’,从而提高烘干机的使用效率,推动烘干机械化的发展。”徐振兴表示。
江苏牧羊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海兵则提出,下一步,烘干机企业还应致力于降低热源成本的研究,选配稻壳、秸秆、生物质燃料等作为热源,并在紧张的烘干季节配置24小时服务团队,随时为用户排忧解难。
3合作社等是未来烘干机市场主要增长点
伴随着农村改革的脚步,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突出表现在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迅速崛起,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农业种植和经营模式,粮食由过去分散在单个农民手中逐步转向集中在农业服务组织手中。而粮食相对集中贮藏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烘干,这也是近几年烘干机市场需求快速迸发的原因所在。“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将是未来烘干机市场无可争议的主要增长点。”徐振兴说。
前不久,农业部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意见》中,专门提出“鼓励一部分具有实力的农机合作社流转承包土地,开展包括粮食烘干、农产品加工等在内的‘一条龙’农机作业服务项目”。张华光认为:“这充分表明,未来烘干设备市场面临着良好的经济支持、价格补贴、税收优惠等利好政策环境。”
宁波市是水稻主产省浙江拥有烘干机械最多的地区,目前全市烘干机数量达793台,超过了不少省份全省的数量,该市推动烘干机械发展的不少经验值得借鉴。“为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的烘干需求,我市地方财政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30%的基础上,对烘干机再累加30%补贴,并对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开展‘五统一’服务、面积1000亩以上的农机专业合作服务组织购置粮食烘干机械的,由市级财政再加5%补贴,对粮食烘干机械机房建设给予适当补助。”宁波市农机局管理处处长李季炜说,“不仅如此,我们还重点抓了以农机合作社为主的粮食烘干中心建设,目前已认定粮食烘干中心40多家,积极鼓励农机服务组织开展大米加工和品牌销售等。”
“将粮食在产地烘干不直接销售,而是再加工成稻米卖给超市、食堂、餐馆、饭店等,会增加更多农产品加工效益,这是今后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等得到更多种粮收益的好途径。”徐振兴很认可这种做法。
现在不光在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等省的部分合作社也开始提供粮食加工服务,帮助入社农民获取更多收益。比如溧阳市海斌农机专业合作社就有自己的粮食加工厂。
谈到国家应当如何支持烘干机械产业发展时,王金富建议,加大对烘干机械及其配套设施的购置补贴力度,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烘干机的补贴额度基础上,适当提升对各重要农产品主产区域、机械烘干普及率低区域的烘干机购置补贴比例,将烘干机配套设备设施也列入补贴范围。增设烘干作业补贴,解决粮食烘干经营主体的后顾之忧。支持各地行业主管部门通过演示、宣传、培训、服务等各种方式,推广机械烘干技术。建立、完善农机金融支持机制,鼓励各省市金融部门尽快出台、完善农机贷款业务支持办法,鼓励经营主体购买先进、适用的粮食烘干机械等。
据农业部统计,2013年,中央和地方财政补贴购置粮食烘干机械6958台,共使用补贴资金3.26亿元,受益农户4294户。今年,农业部将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烘干设备的补贴力度,降低农户的购买成本。而从我国烘干机械推广应用现状出发,把使用成本降下来更为关键。为此,农机企业应当加大研发力度,将稻壳、秸秆等转化为低成本热源,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也应致力于提高烘干机的使用效率,减轻农民使用烘干机的经济负担。
应该注意到,不光国内农机企业,不少国外企业也看到了未来中国烘干机市场的巨大商机。比如国际知名烘干机械制造商德国佩特库斯公司正在部署进入中国市场。“国内大型农机生产企业对此应当有紧迫感,可以提前布局,通过市场良性竞争进入烘干设备市场,淘汰落后产能,尽早完成烘干设备产业升级。”张华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