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一直是北京市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2006年和2007年播种面积分别达到203.7万亩和208.5万亩。随着京郊种植制度和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秸秆的利用问题越来越突出。在北京,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应更多地寄希望于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协调发展。
玉米秸秆缺乏好的利用出路
传统农业中,玉米秸秆主要用于农村燃料,或者通过铡切等简单加工后直接饲喂牲畜。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及农村燃料结构的变化,当前主要是通过机械化秸秆还田,实现对秸秆的利用。虽然也进行了秸秆饲料加工技术,如黄贮技术、压块制粒技术,以及生物质气化技术,但总体用量不多。随着京郊种植结构、种植制度和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秸秆综合利用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玉米秸秆大量丢弃田间。1999年至2007年北京连续9年干旱,受农业用水短缺的影响,许多地区种植制度开始改变。从原来的小麦、玉米两茬轮作向一季玉米过渡,秋季收获玉米后不再种植小麦。2006年、2007年秋季玉米收获面积分别为203.7万亩和208.5万亩,而在收获玉米后播种冬小麦的面积分别为94.6万亩和62.1万亩,分别有109.1万亩和146.4万亩玉米收获后未种植下茬作物。根据北京市政府有关规定,为减少农田扬尘污染,实行秋留茬不翻耕政策,所以这些玉米秸秆不能像传统作法那样,经过粉碎再深耕实现还田。除了一部分被农民收走用于家畜饲料等用途外,很大一部分留在了田间。这部分秸秆留下两方面问题:一是成为焚烧的隐患;二是秸秆资源被白白浪费。经过一个冬季的风吹雪打,秸秆上的叶被刮走。一些地区为了防止发生焚烧现象,将玉米秸秆进行了粉碎。由于冬季风大,这些秸秆大部分被刮到了田边路渠中,根本实现不了还田。
玉米秸秆利用途径不多。多年来,玉米秸秆基本没有突破3方面用途:秸秆肥料(包括机械化粉碎还田等方法)、秸秆饲料(包括直接铡切后饲喂,秸秆青贮、黄贮、压块等方法)、秸秆燃料(包括直接燃料、生物质气化等方法)。主要集中在粉碎还田、秸秆饲料两种方面。2007年玉米秸秆粉碎还田面积和制作秸秆饲料的面积分别占综合利用总面积的58%和18%。
玉米秸秆利用方式粗放。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究落后,在玉米秸秆饲料转化上,缺乏发酵秸秆饲料对家畜营养效果方面细致深入的研究。加上一般农户缺少窖贮设施,农民不愿意利用发酵等方法对秸秆进行加工后再用于饲喂,大多是黄(干)秸秆经过简单的铡切或机械粉碎后就直接饲喂,消化率低,浪费严重。在秸秆生物质气化上,北京市现拥有生物质气化厂70个,可以消纳一定量的秸秆。现行的气化技术利用秸秆所得到的“气”热值较低,气化厂一般不愿用农作物秸秆。受到焦油问题的困扰,秸秆用于生物质气化的量有减少的趋势。
玉米秸秆利用未成规模。除粉碎还田外,其他利用方式均没有形成产业规模。既使是养殖户需要玉米秸秆,由于养殖规模有限,一般从左邻右舍收一些就够了,种植户自身缺少玉米秸秆出路,只能白白扔掉。
出路在于种养业的协调发展
在目前状况下,短时间内实现玉米秸秆的完全利用是困难的。表面上看,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是农业废弃物的二次利用问题。实际上作为农业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要素,玉米秸秆的综合利用有赖于种植业、养殖业的联动发展。秸秆闲置的最突出原因是草食动物特别是牛、羊的蓄养量不足,秸秆缺少消纳渠道。
确立玉米籽粒、秸秆双重生产目的。要改变传统种植观念,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中,生产目的仅仅是玉米籽粒。大部分玉米秸秆被作为废弃物或简单地利用。随着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农业结构普遍发生了重大变化。种植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而养殖业产值占到了首位。2006年北京市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5.8%,占据了半壁江山。与此相对应,从玉米生产的流向看,玉米籽粒主要是用于饲料粮,而不是人类食用。北京市发展畜牧业的定位是发展草食性家畜,如牛、羊,而以奶牛为重点。由于收获玉米果穗后的玉米秸秆营养价值低,直接用于喂奶牛,不仅依然需要添加粮食,而且饲喂效果较差。而全株青贮玉米(带穗青贮玉米)不但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而且秸秆产量高,一般每亩可以达到3000~3500公斤。据大兴区青贮玉米饲喂效果比较,使用青贮玉米饲喂的奶牛比常规饲喂日产鲜奶量提高8%~10%。2007年底,北京市奶牛存栏16.3万头,约可消化青饲玉米面积35~45万亩。目前的关键是改变以玉米籽粒生产为主的观念,加快作物品种更换,选取优良专用青贮玉米品种,提高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这也是彻底解决玉米秸秆问题的关键。北京市延庆县、密云县等区县被列入农业部牛奶产业优势发展区域,在这些区县,应重点推广青贮玉米种植,扩大种植面积。
加强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研究。对黄、干玉米秸秆,最快捷、最经济的办法还是直接粉碎还田。在有机肥料施用量不断减少,化肥施用量不断增加的农业生产条件下,作物秸秆直接还田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秸秆还田还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一条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玉米秸秆还田最大的问题在于难以将秸秆犁耕到土壤中,并以足够的速度进行分解。根据北京市的气候特点及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的要求,在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时,应注意合理调整保护性耕作技术路线。为了实现玉米秸秆真正还田,秋季保护性耕作应采用玉米秸秆粉碎→浅耙→免耕播种,通过浅耙,将粉碎的玉米秸秆与土壤搅拌,既实现了秸秆还田,又避免了冬季大风将秸秆吹走,还可以通过秸秆的覆盖,减少对土壤的风蚀。
加强玉米秸秆饲料化研究。在缺少草原的北京,玉米秸秆是草食家畜重要的粗饲料来源。做好玉米秸秆的饲料转化,既解决了玉米秸秆多元化利用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北京市粗饲料短缺问题,可以达到“双赢”效果,是玉米秸秆最佳利用方式。将籽粒生产过后的玉米秸秆加工成饲料,应以处理方法简便、效果切实为前提。根据秸秆饲料转化现状及农民接受程度,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一是提高不带穗玉米秸秆青贮应用面积,即在摘取玉米果穗后,尽快将玉米秸秆收走,制作青贮饲料。对于北京大部分一年两熟平原地区,夏玉米收获后,叶片仍保持绿色,茎叶水分含量较高,是调制青贮饲料的良好原料。这种青贮料虽然没有带穗青贮料营养价值高,但适口性好,应作为秸秆饲料化的主攻方向。二是提高黄、干玉米秸秆的机械加工水平,尽量提高适口性和饲料利用率。揉碎机能够将秸秆饲料揉搓成丝条状,是当前秸秆饲料利用一个比较理想的加工方法。对于自己收集玉米秸秆,通过切碎机等机械简单加工后,直接饲喂牲畜的农户,应大力提倡使用揉碎机,以代替切碎机。三是加强玉米秸秆加工成草食家畜粗饲料及提高其营养价值的关键技术研究,重点是筛选、开发专用微生物菌剂,形成玉米秸秆微生物处理饲料技术体系,逐渐在一些养殖规模较大或养殖集中的地区试验推广。目前利用微生物处理干玉米秸秆技术尚不成熟,饲喂效果尚有争论,经济性尚需论证。应加强基础研究,通过试验,待取得实际效果,得到养殖户认同后再推广。
加强秸秆回收市场化研究。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不平衡性。养殖业发达的地区和农户,玉米秸秆不够用;养殖业少的地区和农户,玉米秸秆成为废弃物需要处理。由于玉米秸秆体积膨大,不便于运输,且运输费用大、售价低,种植户很难将玉米秸秆作为一种商品来出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京一些地区自发地形成了一种用农机作业来置换玉米秸秆的办法:养殖户通过免费为种植户提供玉米机收作业,来换取种植户的玉米秸秆。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思路。采用这种办法,农机管理部门完全可以进行引导。如此,用机器耕地、耙地、播种来换取玉米秸秆,都是一条可行的路线。通过置换,为双方找到融合点,提高玉米秸秆商品化程度和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