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种粮大户们为了提高种植效率,减少人力投入,纷纷把眼光瞄向了进口大型农机和农用飞机等新型机具。然而,本报上期四版刊发的《一农用飞机撒农药失控坠湖》消息,令人警醒。记者采访发现,作业场地的限制、复杂的维修和令人头疼的保险办理,成了一些购买大型农机者的“难言之殇”。
“马力全开”不容易
亳州市谯城区珠东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赵东祥这几个月可忙坏了。为了让社里购买的两台185马力四轮驱动拖拉机能物尽其用,他正在和新疆的大户积极商谈租赁协议。 “两地的种收季节正好错开,农闲时机器可以拉到那边去作业。 ”赵东祥说,2010年9月,当合作社依托政府项目,花了30多万把两台“大家伙”迎回家时,并没有意识到今后可能出现的困难。
“我们这儿的地下雨后板结严重,100马力以下的拖拉机都松不动,当时大家都觉得有了这两台大马力拖拉机,土地深松肯定没问题。 ”赵东祥告诉记者,拖拉机刚开到地里他们就发现了问题:由于一般的村村通道路最多5米宽,机耕路最多4米,而机器宽5.5米长10米,普通农田道路很难通行,他们只能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才勉强解决了上路问题。
“185马力的拖拉机是120马力工作效率的3倍,但是俺们的地块不能完全发挥它的作用。 ”拖拉机机手吴潮流对记者说,这台拖拉机犁地深、宽,也不会出现土地堆坡现象,但是由于机器过大,合作社的连片地块最多也只有100多亩100多米宽,所以作业时转个弯都很麻烦,往往没犁多远就到头了,“最少要200米宽以上的千亩田,才能发挥它真正的作用。 ”
进口农机维修有点烦
除了合理利用“有点难”,维修问题也让大户们很伤脑筋。濉溪县百善镇谷物良种繁育合作社理事长张开文最近就遇到了一件闹心事,他们花了190万从美国进口的大型植保机械在不到1年时间里“小毛病不断”,“虽然厂家都说可以解决,但我心里总有点不踏实。 ”
让张开文心里打鼓的原因,是3月14日早上植保机正在合作社流转的1万亩土地上“飞驰”作业时,发生的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 “田块附近有高压线,机器走到那导航突然失灵,开走了才恢复正常。”合作社机务中心队长李亮对记者说,这台进口机器全部操作都由软件完成,厂家进行技术培训时,也仅仅只是教授了简单的按键操作。由于机器配置精密,使用的软件系统又没有中文,他们只能拨打售后服务电话。
7月14日,北京的维修人员赶到了现场,经过初步推断是由于机器的导航系统受高压线干扰,最终导致异常情况发生。 “他们说机器现在用的是免费导航,购买200美元/月的付费导航就能解决问题,可我们哪舍得再花这么多钱。”李亮说,不仅软件问题他们无法解决,硬件出了毛病他们也无从下手。
原来,他们刚刚使用机器时就发现了油箱漏油的情况,可由于机器使用的是阶梯油箱,国内没有厂家生产,大伙只能干着急。 “技术人员过来又是拍照又是鉴定,到最后从美国寄来原厂油箱,前后花了一个多月。 ”李亮无奈地说,这款机器是新机型,国内只有2名技术人员,虽然现在问题都解决了,可难保今后不再出“岔子”。
想上保险很困难
如果说作业难、维修难是合作社面临的硬伤,那么无法办理保险就成了他们的“软肋”。近日,望江县惠民植保合作社用于植保的A2C超轻型水上飞机,在起飞后突然失控坠入泊湖,不仅飞机摔得七零八落,一名年仅24岁的飞机驾驶员还不幸遇难……该合作社理事长王宗有在介绍情况时说,他们购买飞机后曾找过多家保险公司咨询民用飞机的保险业务,但都被告知这一块还属空白。
“飞机目前都是几家国内大型保险公司进行联合承保,大型农机办保也需要分类判断。 ”国元农险承保部副总经理张斌告诉记者,涉农保险会根据农机类别进行分类投保,而飞机和进口机具不属于农业保险的范畴,只能办理商业保险。
“农民购买大型农机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切忌盲目购机。”省农机局管理处处长胡忠仕表示,农民购机前需要先考虑当地自然条件、机具是否满足生产需要和有没有相应的维修设备等问题。购买进口农机具,农户应选择大厂家的名优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