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稻麦两作区夏季机械化生产技术要点
2013-05-09   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作者:马根众)    

  稻麦两作区传统夏季生产方式是小麦收获后秸秆焚烧、旋耕整地、放水泡田、趟田起浆、人工插秧。这种生产方式浪费秸秆资源、污染环境、劳动强度大、用工量多且生产成本高。近几年来,江苏省、安徽省和山东省的部分县市开展了稻麦两作区夏季机械化生产集成技术试验示范,取得了显着效果。

  稻麦两作区夏季机械化生产集成技术要点就是实施秸秆粉碎还田、适时泡田、灭茬起浆、标准育秧、机械插秧等综合措施,达到秸秆资源合理利用、环境友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核心就是将秸秆处理方式由小麦秸秆焚烧变为秸秆还田,将耕整次序改先整田为先泡田,将育秧方式改大田育秧为软盘育秧,将插秧方式改人工插秧为机械插秧,将稻田灌溉改大水长泡为小水轻灌。

  一、小麦秸秆机械化还田与耕整地

  小麦秸秆还田质量直接影响着秧苗机插质量,是稻麦两作区夏季机械化生产的关键环节。

  1.秸秆切碎

  首先小麦联合收获机上加装秸秆切碎器或选择具有秸秆切碎功能的联合收获机;其次小麦收获时要避开早晨或阴雨天气,选择在中午或下午作业,这时秸秆干燥,切碎质量高。在小麦收获同时,将秸秆切碎成5―10厘米长的短秸秆,并均匀抛洒于田间。

  2.撒施基肥

  秸秆均匀铺撒好后,基肥量与秸秆还田前同量施用。同时,每亩增施5千克左右氮肥,或增施RW快腐剂100毫升加1%尿素溶液25千克,以利秸秆腐烂。

  3.灌水泡田

  施肥后进行灌水泡田,一般浸泡12小时以上,以秸秆松软、土层泡透,泥脚10―20厘米为宜。浸泡时间太短、耕层不透、泥脚太浅(小于10厘米)都会严重影响耕深和秸秆覆盖率;浸泡时间过长、浸水层太深(超过20厘米)、秸秆掩埋机下陷严重会导致无法正常作业。在已耕翻的田间作业,灌水后便可作业。

  4.耕整掩埋

  泡田后可以进行稻田耕整、掩埋秸秆。选用秸秆还田型旋耕打浆机作业,耕深控制在15厘米左右。作业要适速,第一遍速度要慢、耕深略浅,第二遍速度稍快、耕深达到作业要求;作业时行走有序,避免重耕、漏耕。作业后,地表高低差不超过3厘米,田面整洁,无大量秸秆漂浮,无凸起;土壤细而不糊,上烂下实,插秧机作业时不下陷、不拥泥。

  二、水稻机插秧苗培育

  机械化插秧的关键在于适于机插标准秧苗的培育。目前各地多采用盘式育秧技术,机插秧苗要求:苗高15―18厘米,苗龄20―25天,叶数2.5―4叶,苗挺叶绿;密度1.5―3株/平方厘米;带土厚2.5―3厘米,根部盘结牢固。水稻机插秧苗培育主要包括秧田选择、床土配置、种子处理、播种盖土、秧苗管理等。

  1.秧地准备

  秧地应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运秧便捷,土壤偏酸、肥沃且无农药污染的旱田或菜院地。秧田与大田比例为1∶80―1∶100。秧田要深耕18―20厘米,旋耕整平,以便开沟做床。苗床宽1.4―1.5米,架棚床宽1.6m,苗床平整。中间沟宽20―30厘米,沟深20厘米,以便排灌。

  2.床土配制

  要求土质疏松、通透性好、肥力较高、床土颗粒直径不宜太大、不得有石块等杂物,pH值应在4.5―6之间,对床土还要进行药肥混拌处理。

  3.品种选择与处理

  品种要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质、高产、抗病、中早熟的大穗型品种。播前要晒种、脱芒、选种、消毒、浸种、催芽、脱水,确保发芽率在98%以上。

  4.稻谷播种

  主要采用人工撒播和机械播种两种方式。人工撒播作业前,要将软盘(58厘米×28厘米)横排两行平放在秧床上,然后装底土、刮平、浇水、播种、覆土。机械播种采用机械一次完成装土、刮平、播种、覆土等工序,播种后平摆在秧床上。作业时,要严格控制床土厚度,一般床土厚2―2.5厘米、覆土厚0.3―0.5厘米。床土过厚,影响出苗立针,出现缺氧烂芽;床土过薄,则易窜根、盘根不良。机播较人工撒播均匀,深浅一致,苗齐苗壮。

  5.苗期管理

  “秧好半熟稻,苗好产量高”。一是要覆膜保湿并加盖遮阳网,确保顺利出苗,避免高温烧苗;二是要及时炼苗,播后5―7天,要揭膜炼苗;三是要科学灌水,揭膜灌平沟水,浸透苗床排放,根据墒情,随时排灌;四是合理施肥,插秧前4―5天,施送嫁肥,亩用尿素4―5公斤兑水500公斤喷施,随后用清水喷洗;五是防治病虫,在一叶一心期喷施30%恶霉灵1000―1500倍液防治立枯病,于两叶一心期用6%春雷霉素20―30克兑水30―50公斤喷雾防治苗瘟,两叶一心前加盖防虫网,防治灰飞虱传染病毒。通过管理,将秧苗控制在15―18厘米之间,形成毯状壮苗。

  三、机械化插秧

  机械化插秧降低劳动强度,作业效率高,抢农时、省人工,是促进稻区规模经营的先进农机化措施。

  1.地块准备

  耕整埋秆后要适度沉实,达到泥水分清,沉淀不板结,水清不浊,以防机插作业时漂秧、倒秧和过深,影响分蘖和产量。一般黏土沉实2―3天、壤土1―2天、沙土1天。

  2.控制水层

  机插秧苗较矮,水过深易冲倒邻幅秧苗,还可产生漂秧、漂秸秆现象;水过浅,秧爪可能带回秧苗,也增加发动机负荷,插栽质量差。一般水层1―3厘米为宜。

  3.作业要求

  插秧深度1.5―2厘米,每穴3―4株,相对均匀度≥85%;漏插率≤5%,伤秧率≤4%;保持行距和株距的一致性,对行作业行要直;不漏插、不钩秧;亩穴数要达到1.8万。

  4.机械选择

  插秧机械主要有高速乘坐式和手扶步进式两类机型,可根据作业条件选用。作业前,应注意进行试运转和试插,保证整机技术状态良好;作业中,应根据农艺要求对株距、穴株数、栽插深度等进行必要调整,保证插秧质量。

  5.注意事项

  作业前,要检查液压系统是否灵敏可靠,检查插植臂运转是否正常一致,苗箱运动有无阻滞,检查转向机构是否灵活可靠。进出大田时,要将液压控制手柄打到“升”的位置,抬起机器;过田埂时,变速手柄放在插秧位置,要低速垂直通过,不能使用转向离合器。空箱装秧时,要把秧箱移到最左边或最右边,避免秧门堵塞、漏插;要让秧苗自由滑下,以免影响秧爪取秧的均匀性。作业中,要保持匀速前进,行走路线要直;若槽口有秧根或黏土,要及时清理,以防影响插秧质量。操作人员严禁酒后驾驶,不得用脚去清理行走地轮、行走传动箱间的杂物与泥土;调整取秧量时,必须停机。

  四、配套措施

  麦草还田后土壤环境发生变化,插秧作业后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证秧苗早发早壮,为稻田高产创造条件。

  1.肥料运筹

  为加快秸秆腐烂,避免与秧苗生长争肥,促进秧苗返青、分蘖,施肥做到前期增加、后期减少。苗期增施尿素4―6公斤,水稻生长中后期,适当减少氮肥用量。

  2.水浆管理

  为避免秸秆腐烂产生的还原性气体及酸性物质对秧苗生长的影响,水浆管理应采用寸水活棵、浅水攻蘖、干湿交替、脱水排毒的管理方法。秸秆掩埋10―20天间大量腐烂,田中有毒气泡增多,严重影响秧苗生长,要脱水排毒,同期增氧,促根促蘖。25天后麦草腐烂85%左右,耕层中麦草腐烂分解45%。第40天,田中基本无气泡,水层清晰,土层秸秆腐烂结束。

  3.适时晒田

  当总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时,要及时晒田,多次轻晒。达到层水打苞、干湿壮籽的目的,也利于硬板灌溉,防止倒伏,增加产量。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3-85175-1.html

标签:农机 要点 生产技术 夏季

上一篇:搅浆机整地技术要点
下一篇:蔬菜花卉气吸式精量播种流水线的操作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