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夏玉米板茬播种技术
2013-07-17   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作者:沈朝华 胡成伟)   

  夏玉米板茬播种是收获小麦后为争取玉米生长所需要的积温,实现高产、稳产的一种新型夏玉米种植方式,即在收割小麦后的留茬地用半精量玉米板茬播种机立即播种,播种后喷施除草剂,出苗后不需间苗、除草和培土。

  近年来,玉米板茬播种技术的实施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玉米生产机械化问题,不仅省工、省时、省成本,而且还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提高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同时也加快推动了玉米生产机械化进程。

  一、玉米板茬播种的优点

  1.争得积温,蓄水保墒

  采用夏玉米板茬播种技术时,可根据墒情适时翻土后播种,为早日腾茬和下茬适时播种创造条件。如墒情适中,深翻后播种会加速水分蒸发,不利于种子发芽;如墒情差,为保证发芽出苗,耕后地比板茬地用水量多1倍。

  2.增强玉米抗倒伏能力,保证作物株数

  玉米茎秆高,生长过程适逢雨季,如耕后播种,遇风遇雨易倒伏,而免耕后夏玉米抗倒伏能力增强。

  几年前,农民为增加积温,有的地方采用麦黄禾的方法(也叫穿种),即在小麦乳熟期把夏玉米点播在麦垄间,这只能人工操作,玉米株数不易保证;而且在小麦收获过程中往往因人畜踩、车轮轧而伤苗(一般不少于9%),造成缺苗断垄。据统计,穿种比板茬播种株数少6000―9000株/公顷,因此难以实现株数6.75万―7.50万株/公顷的密度要求,且株距不均。玉米板茬机播可使机播行距均匀,更加适合机械化一次性完成玉米摘穗、输送、集箱、卸粮和秸秆切碎还田等收获工作。

  3.节省肥料,无需除草和培土

  由于不深翻,麦茬留于地表,接受阳光多,比埋在地里腐烂速度快,而且在腐烂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促进玉米的光合作用,利于玉米生长。由于已喷过除草剂,地表的草被杀死,地表深处的草籽因为未锄划翻不上来,同时,小麦秸秆的覆盖作用也抑制了杂草的生长。玉米为深根作物,培土后深根会扎在松土上,起不到固株的作用。

  4.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少环境污染

  秸秆切碎还田后可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为下茬作物丰收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可避免秸秆乱堆、乱放和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是发展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有效途径。

  5.增产增收,实现农业种植的良性循环

  玉米板茬播种比人工点播节约种子7.5―12.0千克/公顷,减少投工37.5个/公顷,成本约降低90元/公顷,增产5%―15%。

  二、玉米板茬播种机的选择

  玉米板茬播种机一次性可完成破土、破茬、开沟、施肥、播种、覆土和镇压等多道工序,按结构形式分为穴播式、气吸式等。

  穴播式播种机排种机构为窝眼式,每穴容纳1―3粒种子。行距、株距均可调节,施肥量也可在0―450千克/公顷内调节。开沟器有芯铧式、铧式、刀式及靴式等,前三种多用于开沟深施化肥和平播等。该机换装上适当的排种轮还可精少量播种小麦、大豆、高粱、谷子、花生、棉花、蔬菜等。

  气吸式播种机有大型和小型两种。大型的配大中型拖拉机,播种行数在4行以上;小型的配小四轮拖拉机,行数多为2―3行。其特点为不伤种,且排种均匀、稳定,对种子外形尺寸要求不严,穴距、播量调节范围较大,一般作物均可使用。

  三、玉米板茬播种技术实施要点

  1.地块准备

  小麦联合收获机作业后的地块播前不耕翻、不灭茬,将残留在田间的秸秆撒匀,使秸秆覆盖在地表,实现秸秆还田。若土壤墒情差,可造墒播种或播后及时进行一次浇蒙头水,防止吊种,使玉米迅速出苗。

  2.选择优良品种,并对种子进行精选处理

  要求种子的净度不低于98%,纯度不低于97%,发芽率达95%以上。播种前应适时对所用种子进行药剂拌种、等离子体、磁化或浸种等处理。

  3.机具调整要领

  在使用前对所购机具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调整并进行试播,保证运转灵活。其中需注意以下几项调整要领:

  (1)确定行距、株距:按农艺要求,推荐行距为60厘米,根据玉米品种的不同,株距为20―25厘米。

  (2)播种深度:播种深度一般控制在3―5厘米,沙土和干旱地区播种深度应适当增加1―2厘米。

  (3)施肥深度及施肥量:施肥深度一般为8―10厘米(种肥分施),即在种子下方4―5厘米。施肥以复合颗粒状种肥为好,可控制施肥量在10―20千克。

  4.适时抢播

  收获小麦后及时抢墒播种,可充分利用有效积温,有利玉米生长,保证玉米成熟,增加产量。

  5.适时适量喷施化学除草剂和农药

  应在播种3天内喷施化学除草剂,对每平方米粘虫多于5只的地块喷洒杀虫剂,以上药剂均匀混合后一次喷洒。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3-85138-1.html

标签:农机 技术

上一篇:4个窍门让拖拉机不“吃胎”
下一篇:机动水稻插秧机作业质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