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指导意见针对广西晚稻产区生产特点制定,旨在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提高晚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水平。各地应根据本指导意见,结合生产实际,制定完善本土化的技术路线和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在各类规模经营服务主体中推广应用,促进水稻生产提质增效、健康发展。
资料图
一、机械耕整
晚稻机插前耕整地质量要求做到“平整、洁净、细碎、沉实”。耕整深度均匀一致,田块平整,地表高低落差不大于3cm;田面洁净,无残茬、杂草等杂物;土层下碎上糊,上烂下实;田面泥浆沉实达到泥水分清,寸水不露泥,沉实而不板结,机械作业时不陷机、不壅泥。
为了提升地力,提倡实施秸秆还田。实施秸秆还田田块,在早稻收获时要求收获机带切碎抛撒装置,早稻收获时秸秆切碎长度≤10cm,割茬高度以不影响耕整地质量为宜,一般<15cm。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采取增施氮肥、减少磷钾肥用量,选择增施适量铵态氮或尿素为好,提倡有机肥、无机肥结合,在机具作业前,均匀撒施在秸秆残体上。在秸秆还田作业时,应根据田块的具体形状确定作业路线,应尽量避免或减少重耕、漏耕及小角度转弯次数,一般作业两遍,第一遍宜慢,第二遍速度可稍快,两遍作业应纵横向交叉作业。可采用中、小功率拖拉机配套加大耕深的旋耕机,旋耕深度12~16cm,秸秆还田作业耕深控制在16cm~20cm,连续2年以上旋耕地块宜适当加大耕深。在泥脚较深的稻田,提倡用自走式履带旋耕机等机具进行耕整地作业,做到田面平整,泥浆沉实后及时机插。
旋耕应结合施用有机肥及其它基肥,使肥料翻埋入土,与土层混合。
二、播种育秧
(一)品种选择
根据当地生态条件、种植季节、生产模式等选择通过国家或地方审定并在当地主推的生育期适宜、优质、高产、抗逆、抗倒、适应性好、发芽率和分蘖力较强的适于机械化移栽的水稻品种,要根据前后作物茬口选择确保能安全抽穗的水稻品种。
(二)育秧模式
培育适龄壮秧是晚稻稳产高产的基础,各地要根据稻作方式选择适宜的机插育秧模式,大力推广育秧基质、机械化浸种、催芽、育秧流水线播种、无纺布育秧等规模化集中育秧技术,全面提高秧苗素质和育秧效率,尽可能集中育秧、规范操作、集中管理、标准生产。
规模化集中育秧要做好机械化集中催芽、精量播种、暗化出苗、苗期保温保湿及水肥药管理,以降低晚稻育秧风险,提供规格化秧苗。集中播种催芽后,采用集中育秧方式要规模经营,经济适用,便于统一管理和方便取秧、运秧;采用分散育秧方式要科学布局,规模适度。
有条件的地区应采用大棚育秧或工厂化育秧,也可以因地制宜地采用大田育秧或田间泥浆育秧。根据天气温度及茬口确定适宜播种期、播种量及秧龄,晚稻尤其需要注意控温控湿,防止高温高湿秧苗徒长造成苗细苗弱;采用大田育秧,可搭建遮阳网,防止高温暴晒导致秧苗烧伤和大雨冲刷造成出苗不齐不匀;晚稻育秧期间气温较高,秧苗生长快,可在育秧期,用多效唑、烯效唑可湿性粉剂兑水进行叶面喷施,以延缓秧苗生长速度。
适宜机插秧的壮秧标准应该是根系发达、苗高适宜、茎部粗壮、叶挺色绿、青秀无病、均匀整齐。根系短、白、粗、多,盘结牢固,提起不散。晚稻叶龄3.0~3.5叶,苗高12~18cm,秧龄12~15天。移栽后发根力、抗逆性强,能够早扎根、早活棵、早发苗。
(三)苗床准备
选择排灌方便、便于管理的田块做秧田(或大棚苗床),按照秧田与大田1:80~120的比例备足秧田。选用适宜的育秧基质或床土育秧,育秧床土要求调酸、培肥和消毒,晚稻育秧土要求pH值在4.5~6.5,提倡基质育秧。若采取大田秧池育秧,播种前一周翻耕平整,按照“上糊下松、沟深面平、肥足草净、软硬适中”的畦面标准,对秧田开沟作畦,以确保良好的通气性、透水性,提高秧苗的抗低温冷害能力。秧池宽1.4m~1.5m,平整光滑;秧沟宽0.25m~0.30m,深0.15m~0.20m;四周开围沟,围沟略深,确保水系畅通。
(四)适期播种
根据水稻品种特性、茬口及晚稻安全齐穗期确定播种期。一般根据适宜移栽期,按照秧龄12~15天倒推播种期,做好分期分批播种,防止超秧龄移栽。选用的水稻种子发芽率要求达90%以上,播种前做好晒种、脱芒、选种、药剂浸种和催芽等处理工作。浸种前3~5天选晴天晒种3~4小时,杂交稻只摊开透气不晒种;选种可用风选、筛选或水选,水选一般用黄泥水、盐水,溶液比重为1.05~1.10,选种后用清水洗净、浸种,提倡用浸种催芽机集中催芽,根据机械设备和种子发芽要求设置好温湿度等指标,催芽做到“快、齐、匀、壮”。
育秧播种尽可能采用机械化精量播种,可选用育秧播种流水线,田间泥浆育秧可采用田间播种器播种。提倡流水线播种,直接完成装土、洒水(包括消毒、施肥)、精密播种、覆盖表土。播种洒水量须达到秧盘底土湿润、表面无积水、盘底无滴水,播种覆土后能湿透床土。播前做好机械调试,确定适宜的种子播种量、底土量和覆土量,底土厚度一般2.2~2.3cm,覆土厚度0.2~0.3cm,要求覆土均匀、不露籽。
播种量根据品种类型确定。常规稻播种量(30cm行距)秧盘一般120~150克/盘,每亩20~25盘;杂交稻可根据品种特性适当减少播种量,一般80~100克/盘,每亩16~18盘;播种要求精量均匀、不重不漏。
(五)秧苗管理
若采取大田育秧方式,将播好种的秧盘,移至秧池田,放置在准备好的秧板上,要求盘边相贴。搭建拱棚覆盖遮阳网或无纺布遮阳、防暴雨和雀害。水分管理要保证实现旱育,保持秧板土壤湿润和供氧充足,出苗后及时揭遮阳网或无纺布,秧苗见绿后根据机插秧龄和品种喷施生长调节剂控制生长,一般用300ppm多效唑溶液每亩配水30kg均匀喷施。移栽前3~4天,天晴灌半沟水蹲苗,或放水炼苗。移栽前对秧苗喷施一次对口农药,做到带药栽插,以便有效控制大田活棵返青期的病虫害。提倡秧盘苗期施用颗粒杀虫剂,实现带药下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