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为什么要进行农机深松整地作业?
深松作业作为保护性耕作技术之一,不妨先来考察下保护性耕作技术。20世纪30年代美国发生的“黑风暴”引起人们对改革传统耕作方法的重视,促进了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那么,什么又是黑风暴呢?
资料:1934年5月11日凌晨,美国西部草原地区发生了一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黑色风暴。风暴整整刮了3天3夜,形成一个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440公里,高3400米的迅速移动的巨大黑色风暴带(数据对比,我国东西长约5200公里,南北宽约5500公里。东起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西至新疆帕米尔高原。北起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南至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当时空气中含沙量达40吨/立方千米,风暴掠过了美国2/3的大地,3亿多吨土壤被刮走。风暴所经之处,溪水断流,水井干涸,庄稼枯萎,牲畜死亡,千万人流离失所。《纽约时报》在当天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专题报道。黑风暴的袭击给美国的农牧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使原已遭受旱灾的小麦大片枯萎而死,以致引起当时美国谷物市场的波动,冲击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正是由于“黑风暴”的出现,促使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它通过少耕、免耕和作物残茬覆盖地表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土壤肥力,增加粮食产量,减少降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性耕作在世界发达国家得以迅速推广,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前苏联等40多个国家均将其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耕作,使其成为先进的农业耕作制度。这就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产生的背景。
视线转回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地区常年用铧式犁或旋耕机进行浅翻、旋耕作业,致使在耕作层与心土层之间形成了一层坚硬、封闭的犁底层,其厚度可达6~10cm,阻碍了耕作层与心土层之间水、肥、气与热量的连通性,土壤板结严重,导致地力逐年下降。近年来,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进行的深松整地作业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是促进土壤蓄水保墒,增强抗旱防涝能力。据吉林省试点县测试,深松达到30cm的地块比未深松的地块每亩可多蓄水27立方米左右,相当于建立了一个“土壤水库”。深松地块伏旱期间平均含水量比未深松的地块提高7个百分点,作物耐旱时间延长10天左右。
二是促进农作物根系下扎,提高抗倒伏能力。深松为作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土壤环境,改善了作物根系的生长条件,促进根系粗壮、下扎较深、分布优化,充分吸收土壤的水分和养分,促进作物生产发育。
三是促进农作物生产,提高作物产量。吉林省深松地块玉米秸秆叶片、株高、茎粗数均增加,空秆率降低,平均增产达10%。黑龙江省2010年深松浅翻地块的产量要比耙茬地块亩产高出80~100kg。
以上数据充分说明了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的重要作用,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