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年起,此项技术被农业部推介为主推技术,在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安徽等夏大豆主产区进行全面示范、推广。经测算,麦秸覆盖在地上,不但节省了每亩地农药化肥使用量,而且还增加了大豆的产量,亩均增产15~20公斤,增效70~140元。2013年,在中国农科院新乡试验基地,采用这一新技术种植的大豆品种XA12938,更是创下了311.2公斤的纪录。
“这项技术体系是基于秸秆还田的土壤培肥制度和高度轻简化的节本生产体系,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我们黄淮海地区农业生产的麦秸处理、大豆保苗和土壤培肥难题。”蔡健向记者感慨,“专家们用新的技术帮助我们解决了基层秸秆禁烧和秸秆利用的难题。我想,一旦我们将这项技术大规模大范围地推广开来,秸秆焚烧肯定就不复存在了。”
那么,这项技术究竟好不好推广?播种机的成本到底高不高?“我们的这项技术应用起来很容易,只要对一般的播种机稍加改造,根据作物特点和播种要求进行调整,就能完成。现在,这套技术不仅可以在大豆上用,也可以在花生、玉米上使用。”吴存祥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已有民营企业生产出了这样的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机,价格在1万元左右,而农民购买的话,享受完农机补贴,只要花几千元钱。
“秸秆还田对农民来说是大事。要实现麦秸的科学还田和利用,我们的技术必须给力。”韩天富说,未来,科研人员还将在技术的优化利用上继续进行科研攻关。
记者感言
秸秆回收需要这样的新技术
吴佩
秸秆年年收,农民年年愁,症结正在于农民没有好的办法将其合理利用,只能一烧了之,污染环境。然而,即便是秸秆还田,由于方法不够科学,新的病害问题同样使农民束手无策。在秸秆利用上,农民迫切需要一套切实可行的新技术。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的专家们研发的农艺相结合的技术体系,显然帮助农民有效解决了秸秆利用的难题。只要机械一趟进地,就能完成多个环节。既实现秸秆高效利用,还实现大豆精准点播。省肥省水,省时省工,还能促进下季作物的增产增效。技术轻简,一举多得。
一项好的技术,不仅能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更能产生多层效益。从这点上来看,秸秆还田新技术十分契合我们当下农业发展的需要,真正让秸秆“变废为宝”。而它的问世,也同样为困扰各地政府的秸秆禁烧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