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磁化技术是电磁技术与生物技术的结合,是目前使用广泛的农业增产技术,适用于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大田作物及部分蔬菜种子的处理。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场,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已经适应了地面的磁场环境。当生物体所处的磁场环境发生变化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效应。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适当强度的磁场处理农作物种子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主要表现在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速率增强、某些酶和激素活性的变化、能量代谢旺盛,从而有效提高种子活力、促进幼苗生长发育、防治病虫害、提高抗逆能力、增加产量等方面都有显着效果。
磁场种子处理机主要是依据磁场种子处理正向效应和种子微磁性互作机理开发的种子磁化机。该机采用多级交变磁极处理结构进行落种处理,种子在磁场处理正向效应规定的磁场强度范围内受到微磁化和物质结构扭变处理。处理后的种子播种会与土壤形成生化、物理作用,带有微磁性的种子会将其周边的微量元素铁磁性物质、顺磁性物质吸引至种子表皮及土壤固液混合相组成的活性界面中,扭变的膜结构会在土壤环境中慢慢修复,种子萌发利用丰富的微量元素构建丰产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微磁性种子还能够解析土壤吸附性磷元素,增加土壤有效磷的含量。
对玉米、大豆、花生种子的应用效果来看,经磁场种子处理机磁化后的种子发芽快,出苗普遍比未磁化早1―2天,根系比较发达,叶片宽色深。有数据表明,磁化处理玉米种子在出苗20天后比未磁化的高1.96厘米,生长中后期株高比未磁化的矮10.2厘米,茎秆比未磁化的粗0.26厘米,穗粗比未磁化的粗0.2厘米,穗长比未磁化的长0.56厘米,轴粗比未磁化的细0.1厘米,秃尖比未磁化的小0.2厘米,百粒重比未磁化的重1.76克,产量平均增产10.8%―12.7%;磁化处理大豆种子的单株分蘖比未磁化的多1―2个,百粒重比未磁化的重0.2克,成熟期比未磁化的早1―2天。增产7.48%;磁化处理花生种子,单株分蘖比未磁化的多0.8―1.2个,单枝结荚数比未磁化的多1―1.5个,百粒重比未磁化的重13.6克,成熟期比未磁化的早1―2天。抗倒伏能力强,玉米黑穗病,大、小斑病明显减少。花生种子磁化的比未磁化的增产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