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国家统计局将公布经济半年报,届时6月份和上半年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数据将出炉。面对居高不下的通胀形势,央行是否会加息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现在距离央行最近一次加息,已有半年之久。居民储蓄负利率水平,仍在持续。
联想到5月份CPI数据发布之前,央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业界认为,7月中旬即将公布的上半年及6月份数据,将是会否加息的一个关键节点。
中国银行全球金融部高级分析师谭雅玲认为,通胀率很有可能会继续攀升,如果CPI增幅达到8%以上,那么央行可能会出台一套组合性措施,即分几次逐步上调利率,同时降低汇率,抑制热钱涌入;而若数据显示通胀相对平和,那么预计央行将观望国际形势而定。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表示,加息是必然选择,本轮通胀是货币现象,应该从控制货币的角度来解决。但如果半年数据进一步显示CPI增长有回落趋势,那么央行加息的可能性比2007年要小得多。
申银万国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则表示,下半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将导致投资增速进一步放缓,届时加息的理由将不再成立,因此如果加息的话,7月将是最佳时机。
从抑制通胀的角度来看,加息是一种选择。但考虑到经济增速有所回落,“滞胀”形势初现的复杂局面,加息又成为一种两难。一些学者表示,加息还是不加息,看的不仅仅是CPI指数,还应兼顾国内各方面的经济增长情况。
除了考虑CPI数据、国内经济之外,国际因素也对央行是否加息有一定的影响。
7月初,欧洲央行宣布将欧元区基准利率提高25个基点,达到4.25%,以抑制4%的通货膨胀率。这不仅成为欧元区基准利率近7年高点,也是欧洲央行自去年6月以来首次加息。与此同时,美联储去年以来的降息周期也告一段落。继6月底宣布维持2%的基准利率不变后,市场仍然预计美联储有可能重新加息。市场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国政府选择加息的市场压力,加息可能性进一步增强。
但石良平持不同观点。他分析,由于美联储在停止降息以前已连续降息7次,从5.25%降到了2%,再度加息如果幅度不大,将不会对央行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
此外,境外投机性短期资本即游资的流入,也是央行加息的顾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