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上午,一个从酒泉传来的消息,让重庆钢铁研究所顿时沸腾了:他们专为神舟七号研制的特殊用途不锈钢管材和棒材两种材料,被确认用在了“神七”上。
突降大任,为“神七”量体裁衣
重庆钢铁研究所主攻的方向在航空领域,由钢研所几代科研工作者研制的磁钢元件、飞机发动机不锈钢材料,成为现在我们乘坐的民用飞机上的“常客”。“在本领域里,我们掌握的技术可以算是国内领先了。”所长蒋肃曾自豪地说。
这一切都被我国航天领域的“星探”们记录在案。
2006年的一天,一个来自中国航天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电话说,让蒋肃曾带着所里的科研骨干紧急上京。
“这个研究院聚集着国内顶级航天领域的专家,是‘神七’运载火箭的研制单位。”想到这里,蒋肃曾心里有了数。
一刻不敢怠慢,他们来到北京,见到了前一天在电话那头的人。没有多余的寒暄,对方便把一纸函递到他手中:由重庆钢铁研究所承担运用在“神七”有关零部件的特殊用途的不锈钢材料的研制。
而此时,离“神七”计划发射升空只有两年时间。“你们能行的。”对方信任地说。
就这样,重庆钢铁研究所接下了这个为“神七”量体裁衣的艰巨任务。
不到一年,让材料性能提高数十倍
接下这个任务,蒋肃曾的心里其实是忐忑的:任务光荣,但如果不能顺利完成……他不敢往下多想。
回到重庆的当天,他便火速召集所有的技术骨干,讨论安排,研究内容和每一时期的进度。那天深夜,一支由重庆钢铁研究所所有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成立。与团队拿手的飞机发动机不锈钢材料研发相比,“神七”所需的材料性能要求十分高,比如强度要比现有的高数十倍,能够抵御强大气流阻力等的冲击,而在抗腐蚀性上,更是需要耐住强高温等极端温度的考验。
于是,团队成员分成了几队人马,对高强度和耐腐蚀两种关键性能进行“强攻”。从那天起,所里实验室的门就再也没有关上过,不分白天黑夜地研制、加工、实验……
“有一次,家人打电话,问我多久没回过家了,我竟答不出来。”一位科研工作者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那时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是这样,有一种“不把材料研制出来,就不出实验室门”的干劲。
终于,经过无数次失败与测试,重庆钢铁研究所研制的特殊用途的不锈钢材料,性能指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了数十倍,达到“神七”的要求,而这一天距离接到任务,还不到一年。
已为“神七”提供了20吨“特钢”
“从去年起,我们就陆续为‘神七’提供了20吨这样的特殊用途的不锈钢管材和棒材。”蒋肃曾说,但具体用到运载火箭上的哪个位置,我们都不得而知。
但至少,我们的材料出现在“神七”上,就是肯定了我们的付出和努力,也证明了我们所掌握的相关技术水平是国内领先的,我们的科研团队感到非常自豪。
“再有几天,“神七”就要发射升空了,我相信一定会成功的。”他说,重庆钢铁研究所也会把这个成功当成另一个起点,一如既往地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来源:华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