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国内钢材价格实现连续第五周上涨。昨日接受记者采访的业界人士对此认为,目前钢材价格上涨主要是部分钢企的试探性行为。此外,“4万亿的投资计划”对钢铁行业的刺激目前还只是在心理层面,真正的拉动效应预计到今年下半年才会体现出来。
钢铁素有“工业粮食”之称,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中央政府提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中,钢铁业被一致认为是最大的受益者。记者昨日就此电话采访了国内多家钢铁生产企业。
记者致电宝钢股份,公司一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4万亿的投资计划对行业来说不会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因为这需要一定的周期。“我个人认为到下半年才会见效,这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4万亿的投资计划对钢铁市场恢复信心肯定会起作用。”他说。
记者同时致电唐钢股份,公司相关人士给出的答案也与宝钢股份上述答复差不多。他表示,4万亿的投资主要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对钢铁、水泥等原材料的需求拉动很大。不过截至目前,实际效果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4万亿的投资计划到目前为止还在讨论,对钢铁价格的连续五周上涨没有直接的作用,因为到目前为止还不知道具体有多少到企业或是行业。不过不能否认,4万亿对提振市场信心肯定是有一定的作用的。”该人士这样对记者表示。
至于对加紧购买铁矿石一事,该人士表示,“大致上是这样。”他同时称,公司一直没有停止购买铁矿石,现在市场转暖,对生产肯定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东方证券钢铁行业分析师杨宝峰认为,钢材价格近期连续上涨,是前期过度下跌之后的合理恢复。至于是否受到4万亿投资计划的刺激,他表示,“关系不是很大,目前的影响主要还是心理上的”,因为4万亿投资计划的作用还没真正体现出来。
钢铁行业是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已制定但尚未最后公布的两个行业之一。有分析人士指出,随着4万亿国家投资的落地,钢铁市场将逐步回暖;加上“家电下乡”等国家利好政策的出台,钢铁行业的日子并不难过。
或许是因为钢材价格的走高,国内一些钢铁企业也开始调高今年一季度的产品价格。对此,分析人士指出,钢厂普遍上调一季度价格属于试探性上调,并不代表市场需求出现实质性改善。至于未来上调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还要看二季度的实际情况。
那么,钢材价格上涨的原因何在?东兴证券孙继青认为是库存调整的结果。钢价企稳,下游用户也开始建立库存,经销商信心也有所恢复,拉动钢材价格上涨。在此基础上,钢铁企业也试探性的提价,但钢材价格走强还要市场需求的真正恢复。
出口政策接连放宽 钢材市场需求仍难乐观
一年半前,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公布《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的钢材产品目录》。一年前,相关部门寄望在2008年年底前“彻底控制”钢材出口增长的疯狂势头。一个月前,按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决定,67个钢材品种的出口关税被取消。12月31日,商务部、海关总署通过联合文件宣告,自2009年1月1日起取消钢材出口实行的许可证管理。
一年多光景,政策逆转。更有逆转之势的,是国际钢材市场需求的一落千丈。
新单难觅
“相比于2007年的高成长期,2008年第3、4季度而言,我们公司的订单同比下降的幅度达70%-80%。”一位沪上长期从事钢材出口的外贸商对记者感叹。
作为受此轮经济衰退冲击最严重的行业之一,钢铁业从生产、分销到终端消费的链条无一不受震荡。尤其是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全球建筑、汽车和家电等产业订单的骤减,除出口贸易商日子难过以外,安赛乐米塔尔、谢韦尔钢厂、Corus等国际大钢厂也都先后大幅削减产量。
烨贸上海国贸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庆国表示:“现在的出货还在延续上下半年所接的旧单,但是新单的量减少了至少三四成,而且很难接到。”他认为,需求疲软是最根本的原因。“比如欧洲市场销路尤其不佳,没有订新货的动机,客户对后市也不敢看好,没有充分的信心。而且欧元的贬值使得中方出口钢材的竞争优势也不复存在。”
某大型国有钢企德国办事处的经理亦对记者表示:“2008年上半年欧元汇率坚挺,欧洲包括德国的订单一直快速上涨,所以钢厂和库存商上半年都采购了大量钢材。但是下半年以来,欧元汇率下跌,采购意愿减弱,转而向欧洲境内采购,中国的采购下降70%-80%之多。”
在市场供求的剧烈变动下,欧州方面对于“贸易保护主义”的态度也一直暧昧不明。就在不久前,欧洲钢铁工业联盟已经撤回了此前向欧盟委员会提出的对来自中国的进口热浸金属镀层(hot-dipped metallic coatings)产品的反倾销申诉。该联盟发言人Axel Eggert表示,随着经济的放缓,来自中国的这些产品的进口量已明显下降,因而此申诉“不再必要”。
但对中国不锈钢产品的反倾销争议仍未结束,1月6日,又有欧盟外交官员表示,将对来自中国的进口线材征收25%的临时关税,并将寻求欧盟27国政府批准、裁决是否有必要征收永久关税。
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贸易摩擦,大部分出口商选择好好过冬,暂且观望。
刺激出口
此前我国实行的钢材出口许可证制度是在2007年5月20日推出的,初衷之一就是为遏制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和由此带来的摩擦。此番重新刺激出口,多少有些“不得已”的意味。
据海关总署统计显示,去年前11个月,中国累计出口钢材5,606万吨,较上年同期下降3.1%;钢坯出口127万吨,下降79.8%。“中国国内钢铁产能严重过剩,所以出口对于中国钢铁业而言,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上述贸易商这样认为。
2008年12月31日,商务部会同海关总署联合发布了2008年第120号和121号 公告,调整加工贸易限制类和禁止类目录。这份最新的2009年出口许可证管理货物目录中,金属及制品项下不再包含钢铁产品。这是政府继取消钢材出口关税之后,为促进钢材整体出口增长所推出的又一举措。
不过,受访的几位贸易商对于这一促进政策的实质性影响并没有太大期待,“一方面也许简化了出口程序,另一方面主要是放宽了钢材上游产品的出口。”他们还是觉得国际市场的供需基本面仍不乐观。
按照国内知名钢铁咨询机构mysteel的分析统计,在中国钢材主要出口目的国家中,韩国需求预计下降9.5%,美国下降11%,日本2009年一季度钢铁需求同比降低31.6%,为39年来的最低点。
其实不少外贸商都将中国政府扩大内需的方案视为目前应付经济危机的最佳策略,“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及世界第二大市场,国内消费需求可能会降低,但就钢材而言,有国家建设的政策支持,需求降低的幅度应该不大。”据上述外贸商透露,不少同行确实还有转做内贸的想法,只是转型不易,“客户渠道完全不一样,是另一种语言体系”。
而王庆国等人更愿意自己谋出路。“以前出口都找库存商,现在我们自己来找钢材的直接用户,欧洲很少,那么我们就在美国、南美等地找”。与此同时,自2001年以来在上海专事钢材出口业务的烨贸国际,现在也开始开拓铜、铝等有色金属业务,“以摊低风险”。
前景也并非一片暗淡。“钢材外贸是一个大烧饼,于小公司而言,也许捡点芝麻吃也能饱。”王庆国说,他刚招聘了一些年轻业务人员,“趁着寒冬赶紧培养锻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