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武汉市农业局牵头,市财政局、发改委、家园办和农机办等部门组成的致富门道专班对首次安排的家园建设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农机合作社)项目进行了检查验收,检查组一致认为,农机合作社项目如期完成计划,建设标准较高,制度健全,管理到位,在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发挥了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08年武汉市通过致富门道项目共安排了12个农机合作社的建设计划,据初步统计,12个农机合作社有成员139人,通过整合资源带机入社的机械83台、金额为370万元,新购置机械228台、金额达760万元,建设机具库棚12个、投入资金176万元、使用面积为3552平方米,共计完成农机作业总量33.4万亩,实现作业服务收入1084万元。项目实施的主要成效有以下几点:
一是大幅度地提高了农机装备水平。通过争取购机补贴政策和致富门道项目的支持,有效地解决了农民机手购买大中型机械资金短缺的问题。共新增大马力、高性能的拖拉机33台、配置了适应“两型社会”要求的配套机具,还首次引进了运粪车、土豆采挖机等填补该市空白的新型农业机械。
二是广泛开展了农机作业服务。首先着力为所在家园建设村提供服务,特别是以农机合作社为载体实施的水稻全程机械化项目成为新亮点。其次着力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服务。农机合作社分别与广地、如意、超大、中排粮油、桂子米业、中商和光明乳业等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特别是新洲区富民诚农机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对接服务的作法受到了武汉市领导的肯定,中排农机合作社形成的“公司+农户+全程机械化作业”的新型服务模式得到检查组的好评。再其次着力开展跨区域的作业服务,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三是推动了当地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12个农机合作社都已经发展成为所在地区建设现代都市农业的主力军,成为促进土地流转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助推器,以及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先行者。据统计,12个农机合作社共计转移剩余劳动力2760人,中排、利梓、富民诚、渔樵、春和等农机合作社通过租赁等方式开始经营流转的土地,经营规模将达到3000亩。
四是极大地改善了家园建设村的村容村貌。12个农机合作社所在的家园建设村都已基本上达到了“无牛耕”村建设标准,共计减少和消灭耕牛563头,不仅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还促进了广大村民居住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五是农机合作社运行机制有了质的提高。通过实行“六统二分”(即统一机具停放、统一收费标准、统一签订合同、统一安排活路、统一结账收费、统一油料供应、分机单独核算和年终分配红利)的运作模式,有效提高了农机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水平,节省了费用和开支,减少了无效作业时间,加快了资金周转和回笼速度,初步建立了增加积累、滚动发展的机制,合作社成员的经济收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一是大幅度地提高了农机装备水平。通过争取购机补贴政策和致富门道项目的支持,有效地解决了农民机手购买大中型机械资金短缺的问题。共新增大马力、高性能的拖拉机33台、配置了适应“两型社会”要求的配套机具,还首次引进了运粪车、土豆采挖机等填补该市空白的新型农业机械。
二是广泛开展了农机作业服务。首先着力为所在家园建设村提供服务,特别是以农机合作社为载体实施的水稻全程机械化项目成为新亮点。其次着力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服务。农机合作社分别与广地、如意、超大、中排粮油、桂子米业、中商和光明乳业等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特别是新洲区富民诚农机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对接服务的作法受到了武汉市领导的肯定,中排农机合作社形成的“公司+农户+全程机械化作业”的新型服务模式得到检查组的好评。再其次着力开展跨区域的作业服务,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三是推动了当地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12个农机合作社都已经发展成为所在地区建设现代都市农业的主力军,成为促进土地流转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助推器,以及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先行者。据统计,12个农机合作社共计转移剩余劳动力2760人,中排、利梓、富民诚、渔樵、春和等农机合作社通过租赁等方式开始经营流转的土地,经营规模将达到3000亩。
四是极大地改善了家园建设村的村容村貌。12个农机合作社所在的家园建设村都已基本上达到了“无牛耕”村建设标准,共计减少和消灭耕牛563头,不仅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还促进了广大村民居住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五是农机合作社运行机制有了质的提高。通过实行“六统二分”(即统一机具停放、统一收费标准、统一签订合同、统一安排活路、统一结账收费、统一油料供应、分机单独核算和年终分配红利)的运作模式,有效提高了农机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水平,节省了费用和开支,减少了无效作业时间,加快了资金周转和回笼速度,初步建立了增加积累、滚动发展的机制,合作社成员的经济收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