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玉林市农业丰收来之不易,全市农业增加值实现156亿元,增长5.5%,农民人均纯收入4013元,增长14%,农业发展始终领先全区。这是战胜冻灾、风灾、雨灾、水灾得来的结果,更是玉林市委、市政府落实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关于玉林要在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方面在全区起到示范作用的指示精神,重视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的结果。玉林市用生动而科学的实践证明,该市做好了增加农业投入的“加法”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减法”文章,已经初步舞起“全区现代农业示范大市”的龙头。
纵观玉林市农业发展之路,不难看出,他们走的是一条“用现代工业理念改造传统农业,使农业走向现代化”之路。玉林市委书记、市长金湘军说:“玉林市委、市政府从科学发展观出发,坚持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战略,采取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注重发挥产业化在改造传统农业、推进现代农业中的生力军作用,使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的地位日益突出。”
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我6年前开始连片租地种果蔗,今年承租300亩,以每公斤1元的价格卖出,可获利40万元。”从福绵区樟木镇来到成均镇和合村租地种植果蔗的农民吕家松,高兴地对记者说。
吕家松是到福绵区租地的250户专业大户之一。仅去年秋冬,在福绵连片种植的冬瓜达2万亩、香蕉1.5万亩、果蔗2.5万亩、中药材2万亩。据玉林市统计,到2008年底,玉林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已达104.69万亩,占农民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耕地面积的41.98%。
针对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导致部分易旱耕地丢荒、土地利用率下降的情况,玉林市出台措施,对通过流转土地养鸡、养猪,种植经济作物的给予税收、土地优惠政策,鼓励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经验的农民以转包、出租、转让、互换、入股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培育了一批批农业龙头企业,从而使玉林的土地流转由小面积向大面积、从零散经营向规模经营、从传统经营向专业化经营过渡。
成功的土地流转,使玉林涌现出一批种粮、种果、养猪、养鸡大户,凸显玉林种植、养殖规模经营的龙头作用。种粮大户李智忠自2000年开始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种植优质谷,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4000多农户种植优质稻,并以高于市场价0.1元的价格回购粮食,他带动的种粮面积已发展到1万多亩。李智忠在2006年度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称号,国家奖励给他拖拉机。接着,他又购置了高速插秧机、烘干机,建起了自己的大米加工生产线,实现种、收、加工机械化操作。
专业大户承租土地后返聘农民进场劳动,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带动了玉林农业产业化上规模、上档次,增加了农民收入。2008年福绵区的土地流转就为农民增加5480个就业岗位,为此服务的农民平均工资达到5000元,该区农民人均增收2740元。
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2008年12月18日,拥有优质水稻专业合作社社员证的新圩镇宋村村支书李世金对记者说:“我种植2.5亩从北流金生优质水稻专业合作社引进的百优1025优质水稻,增收200多公斤,明年我要带领更多的农户种植这种优质水稻。”
金生优质水稻专业合作社是北流市2008年初成立的一家农业合作社,经营从自治区引进的百优1025优质水稻,在2008年晚稻就发动了2800多户、带动8000多人种植了3万亩。该合作社以高于市场同类优质谷0.1元的价格回收稻谷,仅2008年晚稻就为国家回收了9000吨粮食。该合作社负责人表示:“2009年的目标是让1万名农户成为社员,种植15万亩优质稻。”
近年来,玉林市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联结配对,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作为促进“三农”工作和建立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来抓。该市财政部门从2006年开始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工商部门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绿色通道”,免收任何费用,提供优先服务、预约服务、点名服务、延时服务和上门服务,做到登记事前指导、事中服务、事后帮扶。农业部门则主动牵线,促成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联结配对。
到2008年12月底,玉林工商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933家,出资总额达4.46亿元,成员总数达5416户,入社农户12.4万户,辐射带动农户27.8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23.17%。该市共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个、自治区级9个、自治区水产畜牧行业级13个、市级21个,规模养殖户7.8万多户,肉鸡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0%,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4%。规模养殖量、产业化程度居全区各市之首。
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推动玉林市“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和产业化经营水平的主力军。北流的广西凉亭集团发挥专业合作社作用,发动养殖户6800多户,年出栏肉鸡1500多万羽,2008年销售收入超过6亿元。兴业县桂兴农牧养猪合作社组织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发展会员户1000户(其中200头以上会员160户),年销售收入1.56亿元,上交税利936万元,养殖户从2005年人均纯收入6750元增至2007年的9830元,是兴业县农民人均收入3251元的3倍多。2008年11月10日,该组织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评为2008年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成为广西获此殊荣的10个农村专业合作协会技术单位之一。
新品种新技术提升农业科技含量
2008年12月10日,玉州区茂林镇泉东村农民赵师全告诉记者:“今年耕种的1.26亩双季稻,收获稻谷1644.6公斤,平均亩产1305.2公斤。”
其实,赵师全只是玉林市2008年采用“冬马铃薯+双季稻”一年三熟三免耕栽培模式的受益者之一。之前,陆川县米场镇乐宁村,晚稻免耕栽培的109.6亩晚籼高产杂交超级稻,经自治区农业厅组织专家组验收,平均亩产达741.3公斤,最高789.7公斤,实现双季稻免耕高产栽培产量新突破,创下广西免耕单产新纪录。
人们都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当年参与杂交水稻三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性)的科技攻关中,玉林农科所由于完成了缺一不可的恢复性攻关而获得了“国家杂交水稻制种优势利用特别发明奖”。
20多年来经久不衰的“博优系列”、全国种植面积达到2亿亩的“包选2号”、“一年三熟三免耕栽培”……这些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玉林人在以存量换增量方面走在全区、乃至全国的前列。
玉林市从2004年开始超级稻试种示范,2006年大面积推广应用,到2008年底,全市累计示范推广240万亩,平均亩产558.5公斤,比栽培普通杂交稻亩增产66.9公斤,总增产稻谷14289.8万公斤。该市初步建立了多个连片生产示范基地。
该市使用自主研发的多个超级稻品种,应用于免耕分厢开沟、低残留药剂除草、编织布隔层+壮秧剂育秧、适密抛秧、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科灌、病虫综防等应用配套栽培技术,使水稻种植连年增收。
而在利用冬闲稻田免耕摆种马铃薯方面,2007年冬,全市累计种植114万亩,最高亩产2894公斤,亩增收节支378元,总增产马铃薯46740万公斤,增收节支总额43092万元。2008年冬,玉林冬种马铃薯的规模还将空前增加。
2008年,玉林市粮食平均亩产437.08公斤,比2007年增加17.67公斤,增长4.21%;总产量比2007年的201.86万吨,增加16.13万吨,达到217.99万吨,增长7.99%。玉林市水稻免耕抛秧技术、超级稻和免耕栽培马铃薯示范推广面积多年保持全区第一的地位;全市畜牧业的两大主导产品走上规模化养殖的路子,其中养鸡规模占广西的1/4,养猪占1/5。
2月1日,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后,玉林市正在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等方面加紧开列“惠农清单”,进一步处理好“取”和“与”的关系,做好农业的“加法”和“减法”文章,为早日实现“全区现代农业示范大市”做出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