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二季度钢价有望小幅回升
2009-04-15   来源:中国证券报   

      近期钢铁行业出口同比大幅回落,但环比企稳,同时国家上调了部分钢材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对未来钢材出口起到正面作用。钢价经过二次探底企业已经再度亏损,但这对钢价形成支撑。从未来的出口形势、下游需求以及目前的成本支撑来看,行业已基本见底,预计近期钢价将筑底反弹。

      产量和出口双双下降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产量旬报显示,09年3月上旬粗钢日均产量环比下降13万吨。今年3月上旬全国粗钢日均产量估算值为137.8万吨,较2月下旬日均产量151万吨下降了13.2万吨。这是今年以来按旬计算粗钢日均产量首次出现下降,也是价格下跌钢厂再次减产的结果。由于减产以及08年同期的高基数,预计09年3月粗钢产量同比增速,将由1、2月的正增长变为负增长。

      受汇率以及国外需求下滑的影响,国内的钢材出口快速下滑。2月钢材出口仅156万吨,同比下滑50%,环比降低18%。2月国内粗钢(钢材+钢坯)净出口仅20万吨左右。出口形势严峻。

      根据海关的最近统计数据,3月份我国出口钢材167万吨,比2月份增加12万吨,虽然同比下降59.76%,但是环比回升7%。3月钢材净出口40万吨,好于市场预期。虽然近期欧盟和美国欲对某些国内钢材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但是目前出口到美国和欧盟的钢材数量极少(合计1020万吨/月),反倾销并不会对出口造成进一步恶化。

      2008年下半年,除了日本以外,主要钢材出口国家货币对美元汇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贬值,而人民币在汇率上保持了与美元的相对稳定,造成了中国的钢材产品在国外市场的成本优势大幅下降。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低成本优势的丧失,是近期出口大幅回落的主要原因。

      低价格、高性价比是国内钢材出口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由于汇率波动和废钢成本的大幅下降,08年对于国外产品的大幅价差不再,使得国内钢铁企业景气已经丧失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这也是景气钢材出口大幅回落的主要原因。

      价格有望小幅反弹

      首先,人民币汇率可能追随美元贬值,有利于钢材出口。根据中信证券宏观经济研究小组的判断,08年底的强势美元将难以为继,美元相对于新兴市场和大宗商品出口国货币将走弱。事实上,卢比、韩元等货币对美元已经摆脱了一再贬值的趋势,近期有较大幅度的升值。如果人民币与美元保持相对稳定的走势,国内钢材产品的价格优势可能重现。

      其次,出口退税未来的调整空间还很大。本次调整并未涉及钢材出口占比较大的普碳热轧和普碳中厚板。目前钢材产品中,仅有少量品种为13%的出口退税,大部分品种并没有出口退税或者退税率较低,甚至对钢坯和建筑材料还分别征收25%和15%的出口关税。与其他行业不同,未来出口退税可供调整的空间很大。

      未来钢材出口形势仍然十分恶劣。3月份钢材出口小幅增长,略超市场预期,虽然我们不能从此认定钢材出口的拐点到来,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认为出口形势环比可能不再继续恶化,如果未来全球经济好转或者出口退税调整有效发挥作用,未来出口可能逐步转好。

      最后,成本支撑。如果按照铁矿石700元/吨(现货含税)、焦煤1050元/吨(出厂含税)价格推算,生铁成本在2000元/吨左右(不含税),加上炼钢、轧制以及其他费用,线材、螺纹的成本应该在26002800元/吨,而目前线材、螺纹的含税价格在31003200元/吨,不含税26502735元/吨,3月份钢铁企业重现亏损。部分钢厂近期已经放缓生产节奏,开始减产。如果未来钢价持续目前低位,或者继续下探,必将导致钢厂进一步减产或者停产。

      需求逐渐回暖

      虽然未来钢材需求仍处低迷状态,但是我们认为将逐步转暖,需求将从底部逐步恢复,主要是由于:二季度需求的季节性增长;下游行业增长好于预期;4万亿投资逐步落实开工,真正带动钢材消费。

      由于北方冬季天气寒冷不利于施工,冬季是钢材传统的消费淡季。随着气温的逐步转暖,钢材的需求将出现季节性增长,尤其是对于建筑钢材。根据我们对铁路、公路、电网和管道建设投资测算,2.3万亿的基础设施投资需要消耗钢材约1亿吨左右。也就是说,未来两年内,仅此十项措施就将每年带动40005000万吨钢材的消费。由于4万亿投资的具体项目落实、拨款、规划设计需要一段时间来完成,因此目前4万亿投资对钢材消费的拉动还仅停留在预期上。我们预计下半年开始,4万亿投资对钢材消费的拉动将逐步体现出来,有利于帮助钢铁行业尽快走出低谷。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2-67539-1.html

标签:农机 小幅回升 有望 钢价 二季度

上一篇:并购整合是钢铁业振兴的主线
下一篇:新疆巴里坤:以技术力量推助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