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收、夏种、夏管”,谓之传统意义上的“三夏”。而在山东省平度市仁兆镇,别样“三夏”别样新。仲夏时节,走进这个拥有10万亩蔬菜并被誉为青岛市最大“菜篮子”的蔬菜大镇,扑面而来的不是金黄的麦浪,也不是满眼的禾苗,绿意盎然的田野中,操作着各种农业机械,忙忙碌碌的农民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三夏”新概念。
“夏收”主收菜 麦收成“配角”
与其他乡镇不同,小麦在仁兆农民心目中渐渐成为“夏收”的配角,集中在镇西南部的8000亩小麦根本不足为虑,仁兆人倒是让菜忙得团团转。今年由于赶上了近十年没遇到过的价格高峰,仅蒜薹一季,就为仁兆菜农带来2.6亿元收入,人均增收4000元!
据镇农业服务中心陶跃顺介绍,这几年仁兆镇的大蒜和圆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到目前已分别发展到8万亩和1万亩。今年五月份,还被青岛市农机局确定为青岛市大蒜机械化收获示范基地。从5月下旬蒜薹成熟收获开始,仁兆镇便进入了实际意义上的“三夏”大忙季节。经过十几天的忙活,全镇4.5万吨蒜薹刚刚收完,不等喘口气,蒜头和圆葱又好收获了。全镇7万吨蒜头和近5万吨圆葱让仁兆农民又开始了第二轮抢收。在吕戈庄村大蒜种植地头上,菜农们正在用拖拉机把刚从田间收获起来的圆葱载至收购点,向贩运商交售。菜农吕仁星一边卸载圆葱一边眉开眼笑地告诉笔者:“我今年种了5亩大蒜3亩圆葱,总收入三万五千元以上!没有铁牛帮忙是玩不转的”。另一位正在过秤的菜农说,他已经好几年没尝着割小麦的滋味了。
“夏种”不种粮 蔬菜种植忙
尽管近期各类大田菜纷纷上市,蔬菜价格开始有所下滑。但就整个蔬菜市场而言,今年蔬菜价格仍高于往年平均水平。在仁兆、以东风路、郭仁路、朱诸路三条主路为线,沿路两侧大白菜、葱、甘蓝(大头菜)、西红柿等蔬菜的种植面积逾1万亩。与去年不同的是,菜农们在种植品种上有了一定的突破,从韩国、日本引进了蔬菜新品种,淘汰了原有的老品种,通过提高质量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
种植过程中,仁兆农民巧打时间差,利用其他乡镇夏种尚未开始的这段空闲时间,雇佣了不少外镇劳动力,抓紧时间抢种蔬菜。在仁兆,沿崔冷路两侧,到处可以听见隆隆的机器声和哗啦啦的淌水声,到处可以看见田野里忙忙碌碌的人群。姜家管村的刘星太今年种了3亩大头菜,他满有把握地说,只要品种好、质量优,价格肯定错不了。收入多了,再添置些新农机。
管好芋头和大姜 “夏管”管出新花样
提起夏管,传统上主要指管理花生、玉米等作物,但如今的仁兆,玉米、花生等作物的种植实属凤毛麟角,在夏管中唱主打戏的是大姜、芋头、甘蓝等经济作物。
仁兆镇的东部和北部是大姜和芋头的集中种植区,目前已分别发展到了2万亩和1.5万亩。在这些地区,随处可见在田野里化学除草、机动喷药、自动浇水的农民,长势喜人的芋头、大姜地里,农民们正精心呵护着绿色的希望。
行走在仁兆镇宽阔的柏油路上,蔬菜生产、保鲜、加工、出售工厂随处可见,目接“菜”景,耳闻“菜”事,让人心底不由生出一股清鲜与振奋。镇党委书记张瑜辉如此盘点因“菜”而演绎的富裕:百余家蔬菜加工企业带动起本镇和周边县市及省外近百万亩的蔬菜种植基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全镇居民存款余额以每年1亿元的速度递增,年财政收入的70%、农民人均收入的90%都来自蔬菜产业。
一个“菜”字,富裕了一方百姓,激活了一方经济。而平度仁兆人正是靠农机化诠释了“三夏”新概念。这就是收菜、种菜、管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