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新机具新技术新农民――“三新”助推青岛农业现代化
2011-11-02   来源: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的青岛,如今先进适用的现代化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进而衍生出一大批从事农机化产业的新农民,新机具、新技术、新农民,共同助推了农业现代化大发展。

  新机具――使农业生产进入农机化主导新时代  农民种地更轻松

  三秋时节,在青岛莱西市望城街道后冯北村的玉米地里,农民惊喜地发现,玉米联合收获机轰鸣着冲进田地,风卷残云般把一棵棵玉米吞进肚子里,眨眼间又吐出金灿灿玉米棒和绿油油的碎秸秆。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玉米收获机上多了一个秸秆收集箱,边收集玉米棒,边收集秸秆。由于莱西市是拥有9.7万头奶牛存栏量的畜牧养殖大市,农民有收集秸秆青贮喂牛的习惯。村民叶德兵乐得合不拢嘴:“我种了4亩多玉米,以前人工收需要4-5天,有了这大机器,不到 2小时就干完了,收集的秸秆还能青贮起来喂牛呢!”。莱西市望城街道养牛户耿学修买了一台,他告诉笔者:“用新式玉米收割机1天能收割30亩,每亩收取50多元的机械作业费,收割的秸秆不用再加工可直接进青贮池。虽然一台机械要15万元,但是像我这样养50多头奶牛,三年就可以收回机械成本。”

  不仅是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也搭上了机械化的顺风车。

  花生是青岛市的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约150万亩,但传统收获方式劳动强度大,1个男劳力1天只能人工收获半亩到1亩,使用大型花生联合收获机却能一次性完成花生从挖掘、输送、去土到摘果、清选、装袋全过程,效率是人工的50倍。

  青岛市40万亩薯类收获也用上了机械化。农民曾给我们算过一笔账,要是不用机械,两口家1天顶多收获2亩地,而用了马铃薯挖掘机,1天干20--30亩没问题,一台机器能赶上60多个劳力。

  还有一笔生姜账,一台生姜挖掘机能顶80多个劳动力。

  今年,青岛市最大的规模种植大户――流转土地3500亩的平度市兰底村桑园村的村支部书记王玉芹,吃了一次螃蟹,她花了20多万元,添置了一台烘干机,成了我市首个购买烘干机的农民:“这样就把晒粮难的问题解决了,一天24小时,能晒出100亩、10万斤粮食呢。”

  今年三秋期间,农机化新机具在应对持续降雨导致土地内涝、玉米晚收、小麦晚种等不利因素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青岛市玉米收获机总量接近5000台,基本上达到一个村一台。全市玉米机收率达到82.6%、花生机收率达到62.3%、薯类机收率达到45%,分别比去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7个百分点、5个百分点。上阵小麦播种机2.6万台,机械播种率达到99.9%。

  目前,青岛市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了81%,耕、种、收、脱粒全部实现机械化,农民只需选好种子、化肥,缴上作业费,就把麦粒拉回了家。农机化作业领域也从种植业拓展到农林牧副渔各业,农民务农成了轻松惬意的职业。

  新技术――让同样的农田多产粮 农业节本又增效

  青岛莱西市夏格庄镇东双山村村民张所明对保护性耕作技术彻底服了。一场风雹灾,使周围上万亩小麦倒伏,农民损失惨重,而他不但没有丝毫损失,而且还多收入了一些钱。老张激动地对笔者说:“我用保护性耕作种了100多亩小麦,小麦没有倒伏的,1亩地减少了30多元作业费,少用了20斤化肥,还增产了30多公斤呢!”

  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是对传统农业精耕细作方式的重大变革,青岛农民们形象地称曰:秸秆还田3年,土地就变成了“面包田”。今年大旱之年,青岛市保护性耕作地块小麦平均单产每亩为463.7公斤, 传统地块小麦平均单产每亩440.7公斤,平均增产23公斤,增产幅度5.2%。保护性耕作节本增效效益明显,它可减少机械作业工序2-3道,降低作业成本20%以上;青岛市一年两季实施保护性耕作比常规耕作减少浇水2至3次,大幅度降低了农业用水量;采用化肥深施可提高化肥利用率30%,有效降低化肥用量。青岛市保护性耕作办公室主任何明告诉笔者,今年全市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48万亩,每亩综合经济效益增加100多元,为农民增收节支4800多万元。

  今年推行的机械化深松作业也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是通过拖拉机牵引深松机具,在不翻土的情况下,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层,改善耕层结构,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和抗旱排涝能力的一项耕作技术。深松超过30厘米,土壤在一小时内就可接纳300到400毫米降水,比不深松的地块每公顷多蓄水400吨左右,相当于建立一个“土壤水库”。

  青岛胶州市李哥庄镇纪家庄村农民王兴迁今年通过购机补贴买了2台深松机,起早贪黑,每天都干10多个小时,完成深松作业4000多亩。在他的带动下,其他农机手纷纷加入深松作业行列,仅周围11个村实施深松作业面积就达6000多亩,每亩收入70元左右。“土地深松后,种植蔬菜增产最明显,以土豆为例,能增产20%,粮食增产在10%左右,”胶州市农机局业务管理科徐凤敏科长告诉笔者。

  为推行深松作业,今年青岛市农机部门争取中央新增农业综合补贴资金1540万元,对开展深松整地作业的农机作业服务组织每亩补贴40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应用土地深松技术的积极性;同时把深松机及其配套的大马力拖拉机作为今年农机购置补贴的重点机具推广,实行市级资金累加补贴10%,购机农民最高可获取购机价格40%的补贴。目前,全市完成深松作业面积68.5万亩。

  青岛还推行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花生与薯类生产、果品生产加工等农机化新技术,大大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力。

  新农民――驾机驶上致富路   农机化发展催生产业新大军

  今年三秋期间,青岛胶州市胶东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很抢手,不是因为他们要价便宜,而是要价更贵,玉米机收别人收费60多元,而他们则收80多元,农民们还争相使用。整个三秋下来,合作社的机手平均比其他机手多赚上万元,其奥妙就在于他们的玉米收获机上独立安装了合作社社长刘宗杰研发的玉米剥皮机,收获的玉米剥皮效果好。刘宗杰是胶东镇和平村村民,他从2006年开始研究玉米剥皮机,到目前已经推广了55台。刘宗杰对笔者说:“为研究这个,我赔了好几年,有几万块了,有很多技术难点,我不会计算数据,要改装机械,只能靠眼看,剥皮剥得快了,不行,慢了,也不行。”他负责提出改进意见,农机具生产厂家负责制造。“我是几个农机生产厂家的研究顾问,我到厂里去待遇可高了,因为我不闭门造车,我代表了田间的实践。”刘宗杰自豪地说。经过了市场的检验,刘宗杰赔进去的研发资金目前已基本回收,他还将不断探索,让机械更完美。

  像刘宗杰这样的搞科技创新的农民毕竟是少数,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农民转行做机手,与刘宗杰们一起,成为从事农机化产业的新型农民。

  今年48岁的胶州市温家庄村农机手隋武群,今年秋天到淄博市收割玉米,干了七天,收割了250多亩;回胶州后,又收获玉米800多亩。他算了算账,除去油费、人工费,三秋净赚3万多元。他还有台小麦联合收割机,今年夏天到安徽阜阳、河南南阳等地跨区收割小麦,净赚2.8万多元。像隋武群这样的机手,早已不是单打独斗闯天下,他是青岛市261个农机专业合作社的8600多成员之一,通过合作社,这些机手们开展订单作业、承包服务、代耕代种代收,实施“玉米机收、深松作业、小麦免耕播种”等农机一条龙作业,推进了农机规模化作业、集约化经营。目前,青岛市农机合作社拥有机具5万多台套,资产总额5.5亿元,承担了全市50%以上的农机作业量,成为服务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目前,青岛在农村务农的大多是老年人和部分年龄偏大的妇女,青年们基本上进城务工了。但同时也诞生了像刘宗杰、隋武群一样的乡村农机从业人员48.7万人,他们从事农机销售、维修、作业、运输、农产品初加工等,组成了农村中蓬勃发展的农机化产业大军。伴随着农机化发展,还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农机化产业队伍中来,他们不同于传统农民,他们有文化、会驾驶、能经营、善管理,依靠先进的农机具和熟练的农机专业技能走上了致富路,去年全市农机服务经营总收入达到了35.5亿元。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收获希望,用辛勤的汗水播种明天!正是有了他们的坚守,外出打工者才得以安心;正是有了他们的劳作,粮食生产安全才有了坚实保障;正是有了他们的耕耘,农民们才实现了体面劳动、有尊严的生活!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2-64806-1.html

标签:农机 农业 现代化 青岛 新技术 农民 机具

上一篇:一种新型秸秆颗粒机在铁岭面世
下一篇:新疆察布查尔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多种经营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