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部分农民进了城,在城里有了稳定收入和住处,如何处置自己在农村的承包地,成了现实问题。随着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工作不断推进,各试点地区瞄准退地门槛、退地资金保障和灵活的退地模式三大问题,力求帮农民算好三笔账
农民进了城,在城里有了稳定收入和住处,也无意回村种地,是否可以选择永久退出自己的承包地?国务院去年印发的《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稳妥推进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有偿退出试点。目前,在有关部门的授权下,全国多地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
在试点地区,究竟有哪些人会选择退地?有偿退地的条件怎样、补偿资金是否有着落?如何解决退地农民的后顾之忧?日前,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了有关改革试点村和业内专家。
退地农民仍属少数
“种地又苦又累,效益不如做买卖,我以后不想种地了,不如让愿意种地的人来种,现在退出我还能得点现金。”重庆梁平县礼让镇川西村9组54岁的吴建平这样解释自己为何选择退地。他长期在外面做家具销售生意,已在镇上买了300平方米的门面房,家里已经有12年不种地了。村里实行承包地退出试点后,他第一个赶回来申请退地。
吴建平所在川西村9组共有70多户农户,有21户农户申请永久退出全部承包地,其中15户符合条件,退出82.12亩,每亩一次性补偿1.4万元,已退出的土地由村组集中管理利用。经过试点,截至2016年底,梁平县已有101户农民自愿退出297.47亩,引进新型经营主体6个,实现柚子、设施果蔬、高档冷水鱼、莲藕等适度规模经营,形成了“多方联动、退用结合”的多元化退地模式。
农民进了城,在城镇有了稳定收入和住处,会如何处置自己在农村的承包地?据有关方面调查,目前,80%以上愿意进城定居的农民工希望保留承包地。北京农村产权交易所高级经理赵忠煦表示,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农民有土地情结,即使不再种地,大多选择把土地流转出去,享受租金收入,选择退出土地承包权的只是少数。农民退地后,补偿金能直接变现为进城资本金,又不失去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能享受分红,他们才会愿意退地。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安排,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人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中国社科院农村所农村产业研究室主任张元红说,随着城镇化向前推进,符合退地条件的群体会越来越多,但不代表所有符合条件的农户都会选择退出,最终放弃土地承包权的农户数量会与退出补偿的多少和城镇就业情况直接相关。
在采访过程中,一些基层干部群众向记者反映,如果退出机制健全、补偿标准合理、相关权益保障到位,会有部分进城落户农民愿意退出承包地。目前,在试点地区,选择退地的农民虽然少,但集中到两类人身上。一类是进城站稳脚跟的中青年农民,他们在城镇买了房,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另一类人则是上了年纪,想退出承包地后,进城与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子女团聚、安享晚年的老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