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品牌农业发展形势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品牌农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品牌农业建设成效显著
经过多年培育,我国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特、新产品品牌,对推动地方农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品牌农业发展速度持续加快。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推进品牌建设,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对推进品牌农业积极性都很高。先后开展了园艺作物“三品”提升行动;打造“一村一品”试点;以及依托农业会展平台,培育推介品牌农业,努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初步形成了以标准化生产和质量认证为基础、以产销促进和品牌推介为抓手的品牌农业工作机制。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新农产品已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如三元、顺鑫、鹏程等农业企业品牌,涪陵榨菜、烟台苹果、西湖龙井、赣南脐橙等区域公用品牌。截至2014年,“一村一品”主导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的专业村已达2.3万个,拥有注册商标、省以上名牌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的专业村,分别占总数的26.9%、8.1%和17.4%。截至2015年底,根据工商总局公布的数据,全国有200多万个品牌。目前,全国有区域公共品牌500多个;截至2016年底,国家质检总局已对1992个地理标志产品实施了保护,核准了6107家企业和组织使用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总数达到10.7万个,种植面积3000万公顷,约占同类农产品种植面积的17%。
2.品牌农业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农产品很早就进入国际市场,近年来以品牌化的方式拓展“出海”之路。
WTO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规模,2007年出口额为370亿美元,到2016年出口额增长到726亿美元,农产品出口企业达21032家。据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15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品牌价值超过50亿元的有14家,前100名区域公共品牌总价值达3228亿元。
3.品牌建设带动产品提质、农民增收。据调查,消费者对“三品一标”的综合认知度已超过80%,无公害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价格平均提高了5%-30%。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专家调查表明:北京市54家无公害产品生产企业,发现无公害企业的农药使用量平均减少了29%,化肥使用量减少35%。近70%受访企业的产品价格和效益在实施认证后有不同程度的增加。33家企业表示认证提高了产品价格,其中26家企业产品价格平均提高41%。36家企业表示认证增加了企业效益,平均值为15%。
2015年,我国绿色食品产品,国内年销售额为4383.2亿元,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超过10亿元。加入世贸组织后,绿色食品企业累计出口创汇170亿美元以上,年出口规模平均保持在20亿美元以上。同时,发展绿色食品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产地环境监测面积2014年突破3亿亩。据优质农产品中心调查,申报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将近70%的受访企业,其产品价格提高18%,效益增加13.2%。申报有机农产品认证的企业,超过70%的受访企业,其产品价格和效益分别提高74%和19%。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企业产品成本提高较大,但价格提升幅度也较大。部分企业尽管产品产量减少,但销售额仍在增长。
(二)品牌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产品管理部门和生产经营者品牌意识不断增强,我国品牌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对品牌农业存在认识误区。一些地方行政部门和市场经营主体对品牌建设存在认知误区,认为有商标就是品牌,混淆了品牌和商标的区别,而且“重生产,轻品牌”的现象比较普遍,打造品牌的意识不强,缺乏对品牌内涵的认识、对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文化的挖掘。在管理上,一些地区认为区域公用品牌就是“行政品牌”,地理标识可以超过原产地。此外,多数市场主体存在品牌定位意识缺失的问题,商标注册随意性较大,认为“高大上”就是品牌等错误认识。
2.对农产品品牌定位不清。虽然我国农产品注册商标众多,但真正在消费者心中有影响力的品牌并不多,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我国农产品品牌定位模糊,同质化现象突出,常常出现“一品多牌”和品牌内涵单薄等。
3.品牌农业市场竞争力不强。由于农产品品牌建设起步晚、基础差,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品牌较少,除了极少知名品牌外,多数品牌影响力还仅停留在局部地域,跨省跨区域的品牌不多,国际上的知名品牌就更少了。一些本来具有优势的品牌,由于保护机制不健全,无法持续保持影响力。同时,受到农产品自身局限性及人才、科技、设备等条件的限制,我国农产品品牌的发展,呈现地区和种类分布不均、主体结构分布不合理,品牌规模小,初加工产品品牌多,且科技含量不高,阻碍了农产品品牌整体实力的发挥。
4.区域公用品牌重申报轻监管。各地对申报、推广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地方特色产业、提升地方形象产业比较重视,但对于区域公用品牌的授权、监督、管理滞后,相应的监管制度和授权与退出机制还没有普遍建立起来,出现了区域公用品牌“泛用”和未授权生产经营单位“滥用”等问题,存在着“劣币驱逐良币”的严重倾向,严重影响我国区域公用品牌的发展。
5.品牌农业地区发展不平衡。农产品的生产对自然条件有较强的依附性,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的地理条件、气候差异较大,对各地区的农产品品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程度、认识水平不一,致使各地的品牌化发展很不平衡,就品牌农业发展情况来看,经济发达地区好于欠发达地区,沿海地区好于内地。从产品看,农产品品牌多是鲜活农产品和初加工产品,缺乏精深加工、二次增值的产品,难以提升品牌农业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