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机化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装备档次不高,“有而不优”。只有大量地研发、应用新装备新技术,才能突破发展“瓶颈”,跃上更高平台,赶超世界农机化强国。
新装备新技术与传统装备技术相比,在提高农机化发展质量效益方面,有四大明显优势:
一是精准。精量播种、粮食干燥温湿度精准控制、变量精准施肥、精准施药、节水灌溉、精量饲喂等新装备新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农业投入品使用,提高作业质量,增加动植物产量。这是传统低端装备技术难以做到的。
二是高效。大马力拖拉机、大喂入量联合收获机、病虫害飞防,动力驱动的果菜茶采摘、修剪、植保作业升降移动平台,收、耕、播“一条龙”联合作业等新装备新技术,能够显著提高作业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也是传统低端装备技术难以企及的。
三是智能。生产对象自动识别、畜禽个体行为与健康状况智能识别、作业监测传感显示控制、果菜茶自动清选分级包装和农机故障远程诊断维修等新装备新技术,不用或少用人工干预就能完成作业任务,使驾驶操作更加轻松自如,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发挥农机化的替代作用,减少人工投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这是新装备新技术与传统装备技术的根本区别。
四是绿色。高效植保、高效施肥,作物秸秆、农业残膜、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绿色多元化利用,农机节油检测保养维修以及柴油机减排、新能源利用等新装备新技术,能够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在带来显著生态效益的同时能够有效提高农机化生产的经济效益。
发展新装备新技术,需要机械、电子、液压、信息技术高度集成,机械化、信息化深度融合。植物、土壤、水、肥、种、药,动物行为与环境,以及机械作业工况信息采集离不开电子监测传感装置;信息传输、显示、决策需要采用局域网、互联网和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机械控制信号的发送、执行离不开物联网、液压气动、卫星导航等装置技术。如:在纳入购机补贴的北斗终端中,带有自动驾驶系统的农用北斗终端就集成了卫星定位导航、电控液压自动转向、油门开度自动调节等多项技术,用于深松或秸秆还田的农用北斗终端上集成了多个作业深度、角度传感器、显示装置和导航天线等。
新装备新技术的大量研发和普及应用,需要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导、扶持作用。农机科研机构、生产企业是研发主体,农户是新装备新技术的应用主体。发展新装备新技术,必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要通过制定实施切实有效的农机化产业发展、财政补贴、金融保险政策,为新装备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供强劲助力。
对此,各级农机、财政部门态度积极,行动有力。农业部张桃林副部长在年初召开的全国农机化工作会议上强调,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加快完善适应创新驱动的政策环境和制度导向,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瞄准“产业急需、农民急用”的农机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着力推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李伟国司长在2017三农发展大会上也表态,将进一步扩大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推动企业产品创新。
2016年,山东、江苏、浙江、山西等省农机、财政部门已经开展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如:山东省投入8000万元,重点支持2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及节能低耗农用柴油机,配套动力80马力以上粮食和经济作物智能化多功能复式播种机械,适于规模化生产的精准施药、节水灌溉、残膜回收等技术装备,具有导航定位、故障诊断、主要参数实时采集与自动监控功能的智能高效粮食和经济作物收获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装备的研发;江苏省投入1810万元,实施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浙江省投入1200万元,在15个县(市、区)实施农机化促进工程项目,资金重点投向特色主导产业机械化、高新农机具引进试验、农机化新技术示范推广、智慧农业和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等;山西省财政安排420万元用于推广主粮、小杂粮和油料作物、果蔬干制冷藏、特色农产品等加工的新装备、新技术,在25个项目县投入2500万元,主要用于信息网络、卫星定位系统建设和新型适用农机装备的引进示范。
今年多个省区把农用北斗终端纳入购机补贴范围,进一步发出了加快培育新动能、推进农机化新旧动能转换的信号。可以预见,今后将有更多新装备新技术在政府的扶持下被研发出来,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我国农机化与世界农机化强国的差距有望大大缩小。这难道不值得我们为之欢欣鼓舞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