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逐渐转暖,吉林省各地陆续进入春耕准备阶段。在全国产粮大县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农民正在选购种子,进行新一年的备耕工作。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一年来,特别是经过改革后第一个收储季的实践检验,玉米市场出现一些可喜的现象。市场价格机制开始恢复,玉米产业活力增强,多元市场主体成为玉米收购的主力军,保障了玉米收购进度。在新形势下,曾经在玉米临储收购中独挑大梁的中储粮,退出了临储玉米收购,以储备粮轮换购销的方式参与收购,并全力为顺利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发挥“压舱石”作用。
多元主体收购格局形成
玉米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后,玉米收购已经从中储粮一家公司挑大梁转向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的“大合唱”。
在玉米临储收购制度下,临储收购价格偏离市场真实价格水平,抑制了其他市场主体入市收购的积极性。市场一度出现由中储粮一家收购来支撑的局面,即便有贸易商收购也大多转售给中储粮,进入国家库存,并未真正被市场接受和消化。在三大谷物品种中,玉米产量最大、库存量最高、进口及替代品进口增势最猛,在近些年粮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现象中,表现也最为典型。自2013至2015年,玉米的临储收购量连年增长,2015年达到历史最高值。目前国家政策性粮食库存中,玉米库存占一半。
去年东北取消玉米临储政策后,价格关系逐步理顺,在市场机制的指挥棒下,玉米深加工、饲料、贸易、储备等各类企业入市收购积极,多元市场主体参与收购的格局逐步形成,东北地区玉米收购的主角已经由中储粮转向多元市场主体。根据国家粮食局的统计,截至3月15日,东北三省一区累计收购玉米8677万吨,其中有近80%是中储粮之外的市场主体完成的。同时,中储粮、中粮等央企做到始终在市、均衡收购,充分发挥了引导和稳定市场的作用。
在吉林榆树市粮食局副局长赵春成看来,在市场化条件下,多元市场主体积极入市收购保障了该市玉米收购顺利进行。去年榆树市玉米产量320万吨,商品量256万吨,截至3月21日,累计收购玉米201万吨。从收购主体构成看,非国有企业收购玉米86万吨,深加工企业收购玉米80万吨,国有企业收购玉米35万吨,其中,中储粮27万吨、中粮贸5万吨、其他企业3万吨。加工企业和贸易商在这一轮玉米收购中日益成为主角,而中储粮、中粮等国有企业扮演着“定海神针”的作用。
在这一轮玉米收购中,中储粮与其他主体协调配合,各种收购力量的优势、作用和潜力得到有效发挥,市场保持整体稳定。中储粮有关负责人表示,为充分发挥不同市场收购主体的潜力和优势,在秋粮上市之初,各类主体入市积极性较高的时候,中储粮不与其他主体竞争粮源,主动暂停政策性玉米拍卖,让出市场空间,支持深加工企业、贸易商在收购中发挥更大作用。在今年春节前第一个售粮高峰到来之际,由于供给集中加大、价格出现回调,其他主体的收购行为趋于谨慎,市场出现一定程度观望。在关键时刻,中储粮加大收购力度,增加收购库点,延长收购时间,合理把握质量标准,收购量迅速上升,稳定了市场价格和预期,市场的信心也得到提振,平稳度过了节前第一个收购高峰。
以市场化收购服务宏观调控
在玉米临储收购下,中储粮作为政策性收购的执行主体,代表国家执行收储政策。在改革之后,中储粮参与粮食流通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储备轮换购销,按市场价格随行就市、自主收购。
中储粮双城直属库主任施闻告诉记者,他们粮库从去年新玉米上市以来,在双城主产区和交通不便的地区,设置了19个库点,针对市场变化和农民卖粮的实际情况,坚持“始终在市、均衡收购”的原则,在国家粮食局对黑龙江地区监测价格区间内,把握节奏,收购储备粮轮换玉米。对于那些交通不便、家里没有劳动能力的农户,通过引导经纪人上门收购的办法解决这部分农户“卖粮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