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以目前中国农机化水平,农机还是由人来驾驶的,卫星导航、无人驾驶离中国种粮人还有一段距离。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的生活习惯在改变,所使用的工具只有适应人类的新需求才不会被抛弃。从镰刀到收割机是一种迭代变迁,以后呢?农机的发展要不断适应操作者们日新月异的需求才不会被淘汰。
农机用户体验至上
未来农机使用群体是谁?农机360网的数据统计显示,2010-2016年的7年间,前4年用户平均购机年龄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但最近的2014-2016年三年里用户平均购机年龄为48.26岁、48.30岁和48.17岁,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2月22日在农机360网主办的“中国农业机械行业营销峰会暨大田农社农事服务中心经销商加盟会”上,当这组数据公布时,在场的人们颇感惊讶,情不自禁用手机拍照以抓住每一组“大数据”。虽然用户年龄只是众多数据中的一组,但足可以证明人们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渴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代农机手因为身体原因将逐步淡出耕地劳作环节,现在农机使用群体还以60后、70后为主,再过几年,80后、90后新一代农机手必将成为种地的主力军。有人说:“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但笔者认为,未来中国土地不会没人耕种,只是耕作的方式会发生巨大的改变,种地群体也将走向职业化方向发展。
新型农民的特点。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80、90后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这些人大部分在城里置业成家,扎下了根,成为城市居民。少部分人在城里打拼多年后,不愿意留在城里,返乡创业或就业,从事农业生产,与仍留在家乡的同龄人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他们拥有初中、高中文化,也能接受新技术、新事物,他们是农村生产经营的主力,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力量,属于新型职业农民。这些返乡青年的眼界已经打开,他们在外面看到、学到的一些知识和技能,以及在城市里形成的行为习惯和理念都会带回农村,带到农业生产和作业中。对于这一群体,农机企业不可不察也。
未来农机用户的喜好。据笔者了解,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愿种地,原因很多,但是多数是嫌种地太累、不赚钱、没面子。由此可见,受多渠道带进外来习惯的影响,年轻一代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更喜欢舒适一些、体面一些的工作,这个时代特征不容忽视。我国农机化水平还不是很高,还赶不上农业发达国家水平,穿西装打领带开拖拉机干一天活儿后,衬衫依然干净没有汗渍,这种水平还达不到,但是改进农机设备的操作环境,让农机使用者不必累到汗流浃背,还是可以做到。再加上近些年我国的土地流转、“三权分置”等利好政策,逐步在让种粮人收入提高,让种地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种地赚钱成为一个光荣、体面的职业,让驾驶农机像驾驶轿车一样舒适,自然会提高返乡创业农机手群体的满意度和对“面子”的需求。这种既有很高作业效率,又有很好驾驶体验的农机,能不受到青睐吗?
国家政策文件指出了方向
数字农业是目标。2017年1月22日,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7年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前期工作的通知》正式发布。《通知》要求充分发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先行先试和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领域开展精准作业、精准控制建设试点,探索数字农业技术集成应用解决方案和产业化模式,打造一批数字农业示范样板,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信息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大数据采集是基础。农机作业大数据的采集在农业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实现,而我国还没有真正开始,“国三”柴油发动机加装了ECU,为大数据的采集提供了基础。在目前“适度规模”的大田种植前提下,耕作数据的采集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无疑是在农作物耕、种、管、收、贮、后加工环节作业过程中采集数据,作业过程中咋采集数据?农业发达国家已经提前替我们做出了示范,在作业的农业装备上安装各种传感器,不仅可以采集农业装备自身的运行数据,同时也可以采集耕作面积、耕作深度、土壤成分、农作物生长情况等诸多数据,甚至收获时还可以采集粮食、蔬菜、水果的各种营养比例,分出粮食的等级。反过来还可以根据粮食的营养比例,对土壤的养分进行分析,决定下一季肥料的配方,改良土壤。据笔者了解,大田农社旗下的物联网团队已经成功研发出了可满足各种数据采集的传感器。毋庸置疑,在不远的将来,此类传感设备将成为中国农机装备的标配。
结语:历史潮流,浩浩荡荡,只有顺势而为者才能受益。作为农机生产企业,只有看清行业未来的趋势,认准国家政策指引的方向,根据未来用户的喜好研发新型农机装备,或者不断改进已有农机产品,才有可能走得更远。
版权声明:农机新观察所有作品(文字及音视频)为本栏目特约评论员独家特供农机360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或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