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中国是农耕第一国,也可以造出“像样的犁”
2017-02-26   来源:   

这两天,新华社旗下媒体《新华每日电讯》用《中国是农耕第一国,为何造不好一把像样的犁?》这样极为吸睛的标题,对国人发出了这样的质问。该文开头甚至用上了你就免费(用国产犁)给翻(地),老百姓都不让。”――如此偏激的、情绪化的语言。此文也引发了不少不明真相的网络媒体的跟风转载。对此,笔者却深感不以然。

且不说这样的文章定位,单是这位记者的立意,就颇为不妥。介绍国外企业做得好是完全可以,可从这和这篇文章看,大多内容都在替外国品牌吹嘘,以片面选取一个局部的点,或是找几位高傲自得的、自我炫耀的高端用户采访进行佐证,并不能代表中国农机制造的形象。这样的文章,除了诋毁国产农机的形象、打击国内消费者对国产农机具的信心,并不能产生什么正能量、达到刺激国人奋起追之的目的。同时,亦是对中国农机制造的极度不负责任。

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机具产品在技术、质量等方面是比国外产品低了些。其实,这不仅仅是国内农机制造的问题。我们的汽车、工程机械、仪器仪表等几乎所有机械制造领域,又有几个整体比国外先进水平强了?板子单打在农机行业身上,是很大的不公平。

一类产品能不能做好,与整个产业链、生态链的发展状况息息相关。首先,正如本文所说,农机具的制造,牵涉到上游钢材、橡胶等原材料的生产。钢材、橡胶的炼制工艺与技术好不好,自然就影响到下游工业品的生产。以犁为例,德国品牌采用国外进口的钢材,而国内企业采用本国的材质,从起点上就可能输了。你要说,我们可以采用进口材质,可后续的成本压力,可能是当下的国内农机企业完全消化不了的。 

产品质量还离不开的具体的消费情境。同样以高端犁产品来说,在国内其消费对象主要限于一些高端的合作社用户,特别是像黑龙江农垦这样的受国家各类农业补贴政策倾斜照顾多多的消费者。我们知道,不同用户的购买力相差是很大的,对产品的要求也不一样。你把雷肯的犁卖给其他一些地方的用户,即使他想要,面对天价他也只能退而却步。 

对于企业来说,生产什么样的产品,也要考虑市场接受度与经济效益。我国很多企业也并不是造不出好的产品,而是要选择什么样的市场定位。像前些年很多媒体热炒的去日本买个马桶盖,后来发现,原来是国内企业生产的。对于企业来说,头一条是要生存,若拼了命生产出几台质量上乘的产品,卖不了几台,这样的企业照样玩完。

实际上,我国的企业也许是有能力造出像样的犁的。就像我国可以在航天、高铁领域领先一样。由于历史与国情的原因,目前我国农机企业的目标市场基本上在国内,而不像国外那些已经有上百年历史的企业或地处欧美的企业,他们一出生就具有向全球销售的天然优势和出口基因,这样就能达到他们的规模经济产量、进而实现企业赢利。而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即便能造出与欧洲企业不相上下甚至更像样的犁,却没有几个人买,企业不照样倒闭了吗?说到底,满足当下的需求与不同企业的目标市场需求更是务实的选择。

此外,对于这样一个专门的农机具品种,如果单纯经营这一产品,对于企业来说很难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大企业看不上、不适宜做或没精力做,小企业要做到一定的高层次,很难有这个实力。你现在再切入这一产品领域,与当年德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企业切入做犁的时机,已经云泥之变了。

去日本买的马桶盖贴上国外的品牌立马显高大上了一样,选择外资品牌,也与国人对国外品牌的盲目崇洋媚外心理有关。有些用户罔顾自身的购买力和投入产品比,在购买农机产品上也非要以购买国外产品为荣,而不是选择更经济、更实用、更适用的国产机具。实际上,国内农机企业在一些产品领域已经完全可以替代进口甚至表现更好,在性价比方面也更高,但是对于一些借国家之力发了财的财大气粗的用户来说,我就是要买国外的!奈其我何?!

说到国内企业包括农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也是国人内心的一大痛处。实际上,国内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离不开具体的体制机制。譬如,一家企业研发出什么先进的技术,另一家企业马上跟风抄袭。你要去告他侵权吗?依原告就被告原则,当地企业当地交税,当地政府部门和司法机构不同情、不偏向当地的企业吗?想想打官司的成本理精力,很了企业想都不敢想,有这个心也没有这个力。知识产品方面的官司更是难打。因此,农机行业的技术创新,也与我国的整体社会环境、法制建设进程与水平息息相关。

实际上,也有很多国外企业包括国外农机企业在中国水土不服、表现不怎么样的。以本文作者所仍尽推崇的雷肯犁为例,目前在中国的表现还远算不上成功。也许还处在亏损经营的阶段。

农机产品好不好,除了不易坏,还要看是否好用。近年来,一些国外农机企业冲着中国庞大的市场潜力,纷纷进入中国,但是很多都被撞了腰。分析其中的原因,除了管理上的问题,一个主要因素也是因为他们的产品不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可能在某一个地方用着可以,在另一个地方用着就不一定好。以甘蔗收获机械为例,像约翰迪尔、凯斯等国际巨头在巴西等国取得了较大成功,但是在我国的广西、云南等甘蔗主产区,囿于产品价格和适用性方面的因素,目前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从目前来看,在华外资农机企业除了在苏州的久保田算是成功的企业,其他的企业的表现尚不足以让人称道。

从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史看,我国农机化水平的提升,还没有哪个细分领域主要靠的是国外的农机企业和产品。小麦、水稻、玉米,这些主要粮食作物达到如今的机械化水平,靠的都是国内企业。过去如此,未来仍如是,我国农机化水平的提升,都要靠国内的农机企业、民族品牌。我们不否认国外农机企业在我国农机化事业发展过程中所做的贡献,但是由于他们的垄断高价与在国外引入的技术平台的局限性,他们在中国的市场推广和满足整体的有效需求方面总存在不足。在中国如果不赚钱,国外企业退出中国市场是早晚的事。而国内企业,生于斯、长于斯、兴于斯,即便有的企业死了,但总会有企业不断冒出来,为满足中国农民的需求、推进中国的农机化事业前仆后继、竭尽所能。

新中国农机工业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中国的农机产品技术水平、质量水平不断进步,如今整体上也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伴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提升、国家的不断发展与强大,我国农机工业与农机化事业也在不断向前发展。参加过2016年武汉举办的中国国际农机展的人士都会充分感受到国内农机企业在往上走、在提升发展内涵方面的努力与进步。我们承认在有些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的差距,但是我们也毋庸盲目地灭自己之志气、长他人之威风。

总之,《中国是农耕第一国,为何造不好一把像样的犁?》一文作者写的这篇文章,只及一点,不及其余,具有不太好的舆论引导性,实为不妥也。或许,该文作者有对国内企业恨铁不成钢的急躁,也有他的爱国心,但是国内农机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我国的社会发展现实与历史发展进程。聊发以上感想,权当以正视听,也算一个行业人士对该文作者的简要批驳。

版权声明:农机新观察所有作品(文字及音视频)为本栏目特约评论员独家特供农机360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或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2-203653-1.html

标签:农机 像样 可以 第一 国是

上一篇:一些农民为何“宁可多花十倍钱,也要买进口犁”
下一篇:高价“洋犁”背后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