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对于我国农业生产来说仍然是丰收的一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2325亿斤,比2015年减少104亿斤,仍是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2016年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名义增长8.2%,实际增长6.2%。农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2016年籽粒玉米调减面积3000万亩左右。当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仍然有自己的困惑。
资料图
2016年是玉米取消临时收储政策的第一年,玉米价格回归市场主导,在这一年,坚持种植玉米的农户收益如何呢?
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西八大村村民在采访中告诉记者:“今年的玉米是以0.6元/斤-0.61元/斤卖的,这个价格根本不挣钱,就剩补贴那点钱。”另一村民张忠鹏说道:“现在玉米成本太高了,一斤的成本就将近五六角钱。”
被采访者纷纷反映,种植一垧玉米的成本高达14000元钱,按照一垧地收两万斤玉米,每斤平均0.64元计算,每垧地要赔1200元钱。
“从农民角度来讲,现在玉米的价格确实很低了。要增加收入,在完善价格机制方面,一方面是要去库存,另一方面就是去成本,同时还要调整补贴政策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强调价补分离,补贴实际生产者。”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在《聚焦三农》栏目中如是解析。
玉米临储制度改革和玉米面积调减是自去年以来农民十分关注的一个热点,通过央视采访以及记者日常调查可以看出,农民种植玉米很难有好收入了。对于继续种玉米的农民来说,接下来他们面临着很重要的现实问题,玉米怎么种?再有中国的玉米生产成本太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调研中发现:“如果农户的土地是自家的承包地,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程度较高的话,一亩地是2-4个工,这种情况下可能赚一点,但和过去赚几百元、近千元的差距较大。但如果农户租地来种,土地租金降不下来,还是种玉米,就要亏本了。而且现在的玉米种植补贴,有些地区还是按照谁承包地谁得补贴的方式,新兴经营主体或土地流转大户就更亏本了。”
他说道:“玉米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目前中国还没有话语权,还是按照国际市场定价,而国际市场也就0.6-0.7元/斤,运到中国也就0.7多元/斤,中国主产区玉米成本为0.6元/斤,运到主销区也就0.7多元/斤。”
那么种植玉米没有优势了,调减玉米后到底应该进行哪些尝试。比如改种,到底改种什么?
黑龙江省绥滨县永德村村民王玉林2016年把流转的20垧旱田全部改种成了水田,20垧地的纯收入有22万元,但他要拿出10万元还贷款利息。
他说道:“连买机器,带买地,再加投资,总共投资差不多八十万元呢,八十万元,我自己哪有钱啊,全贷款,贷款不得拿利息吗?”
旱改水貌似有“钱途”,但并不是每一块旱田都能改种水田,旱改水要有相应的水源条件和水利设施,同时农户也承担着不小的资金风险。
同时,稻谷的收购施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种粮农民的利益,但稻谷收购价长期高位运行,给相关产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尤其是大米加工行业。受全国“稻强米弱”势态的影响,粮食加工企业存在着“加工多亏,不加工少亏”的现实。
宋洪远提醒到:“玉米是个产业链比较长的农作物,可以做口粮,做饲料,还可以做工业原料。而水稻的产业链条却很短,用途、空间也很小。所以玉米多了有问题,水稻多了是不是也有问题?种植户要认真分析市场,分析供求,不能说这个多了就盲目改种另外一个。另外,还要看清政策导向,比如国家对小麦、稻米采取收购保护价,对玉米实施价格补贴。而今年政策中并没有针对稻谷和小麦讲政策,还是实施保护价。所以,农民要认真地研究市场、价格和政策来调整该种植何种农作物。”
李国祥提出,未来不排除稻谷的最低收购价下调的可能性。近两年来,国家对稻谷、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是稳定的,但市场价却是下降的。他认为一是可能收储量少了,二是收储质量要求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