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机行业正以国家推动智能制造试点专项行动为契机,在农机典型骨干企业内组织开展数字化车间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推进农机企业生产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基础数据共享等试点应用。通过智能工厂的设计更新,缩短新产品的上市周期,减少新产品的开发成本和风险。
作为一家农业装备供应商,山东常林集团在智能化方面做了积极探索。该公司通过建立精益化、柔性化、均衡化的全过程智能生产管理体系,实现由传统产业向智能制造产业转型。
借助浪潮GS供应链与生产制造系统,常林打造了“智能工厂”,创造了“智能装备”+“智能生产”+“智能产品”+“智能服务”的智能制造行动流,实现了下单-生产-物流-服务的全过程智能化管理。
需要指出的是,智能制造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农机产品质量,这离不开工匠精神的传承。正如全国人大代表、中联重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金富所说,国内企业要成为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就要用工匠精神打造产品和品牌。而这又离不开“服务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初心。
记者观察
不确定的和确定的
■陈栋栋
尽管农机市场2017年的亮点依然存在,蔬菜收获机械等黑马产品仍将出现,但“低位运行”已经在农机行业形成共识。无论是行业专家的观察还是企业家的切身体会。
农机协会日前发布的行业运行情况也印证了这一点。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农机企业主营业务总收入4516.3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8%,比全国机械行业收入增速低1.64个百分点。农机工业2016年收入和利润增速均呈现乏力态势,达到了十年来的谷底。
展望2017年,农机市场依然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性。但可以确定的是,农机市场在数量上、质量上和结构上都依然大有可为。短期乃至中期的调整是行业发展的必经阶段,无论是从横向的工程机械等其他行业看,还是从纵向的国内外农机发展史看,都不难做此判断。
从大企业动向看,跨国公司近年来加大了在中国发展的步伐。这一方面得益于跨国公司不仅挟技术优势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更是因为中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美国约翰迪尔等外资品牌的开放,有的产品补贴额度甚至一度比本土品牌还要高。
包括美系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爱科以及日系的久保田、洋马等都纷纷通过并购或独立建厂等方式在中国市场站稳了脚跟,为下一轮的发展卯足了劲。特别是久保田农业机械(苏州)有限公司日前举办第二工厂奠基典礼仪式,总建筑面积约3.9万平方米的第二工厂主要生产拖拉机、轮式收割机等产品,计划于2017年11月投入生产。
在这不确定与确定之间,有几点可以肯定:一是竞争更加激烈,挣钱没那么容易了。拖拉机、收获机械等农机大宗产品市场难言乐观,厂商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二是品牌效应将进一步凸显。那些质量好服务佳的品牌农机将进一步获得用户的青睐。
为此,农机制造商应该集中精力提高产品质量改进售后服务,特别是要对国三新产品给予高度重视。与此同时,更加重视经营中的资金、政策等风险管控。中短期调整会给农机行业带来阵痛,但农业机械在未来5~10年仍然具有刚性需求。对此,我们坚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