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化是探索乡村复兴的重要路径
孟德拉斯说过,20亿农民站在工业文明的入口处。农民融入城市是个大趋势、大课题,但不可能农民都融入城市,因为只要有农业,就还得有农民。特别是我们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没有“以我为主”的农业,即使将来城市化进程完成了,也还会有四五亿人生活在乡村。所以,我们与其叹息传统村落式乡村的衰败,不如思考如何复兴乡村或者说建设新型乡村,这才是体现我们时代的历史担当。
农村社区化是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融合互动的选择。这些年来各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一个如何让站在工商业文明入口的农民分享现代化成果的课题。说得简单点,就是如何找到更好更快更小成本的办法,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让农业插上现代化的翅膀、让农村延伸来和覆盖到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让农民上楼、建设农村社区就是一个这样的探索,它既较快推进了新农村与小城镇融合发展,又通过市场手段叫醒了农民沉睡的土地财产权利。实践过程中,各地依托既有条件,通过县城吸附一批、集镇聚拢一批、中心村集中一批,形成若干农民社区。这些农民社区,是乡村生活和城市生活的结合体。它既是一种新型农村,也是一种新型城镇。准确地说,是农民在地的城镇化,是有城镇内容的新农村,是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融合互动、相生相长的选择和成果。
农村社区化是资源集约化、服务便捷化的客观需要。让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覆盖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题中之义。但是农村居住分散,特别是丘陵山区,水电路气网要想进村入户,成本很高,而且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员迁徙流动快,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你这里刚刚将基础设施延伸到,那里人家就搬走了、进城了,你的设施投入都打了水漂。这方面的教训在韩国新村运动中屡见不鲜。如何集约资源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难题。同样,公共服务便捷化对于分散居住的传统村落也很难,城里人习惯的打个电话服务就上门的便利,对住在山里的农民来说还很奢侈,对提供服务的供应商来说,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难以做到持续。但如果这些分散的客户和需求集中到一个地方,那就不一样了。所以,社区化建设是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仅是资源集约、服务便捷的需要,也是创造商机的契机。
农村社区化是农民分享现代化成果的强烈愿望。其实,反对农民上楼的不是农民,农民还是盼望上楼的。倒是那些自以为替农民着想、反对农民上楼的人,并不真正了解农民、并不知道农民真实的愿望是什么。这些人不仅应该与农民换位思考,最好还要与农民换房居住。让他们体验一下农民的生活,让他们体验一下没有上下水、没有抽水马桶的滋味,特别是南方农村,冬天室内比室外更冷,夏天茅坑里苍蝇蚊子嗡嗡叫,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赶上雨季屋里还要穿胶鞋,出门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这样的生活条件,凭什么要农民忍耐?农民又为什么要忍受?还不是没有钱、没有条件!如今有机会上楼,哪个不欢呼雀跃、由衷欢迎?设身处地为农民想想,拿自己的宅基地、加点钱换楼房,政府还有补助,为什么不呢?事实也说明,农民上楼后,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明显的。也许有人会说,用宅基地换楼房可能吃亏了,农民自此失去了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故园,但在换来生活立即得到改善的楼房面前,农民是顾不了那么多了。当然,一要上楼,二要维权,农民还是希望权利能够得到更多的保障,也坚决反对严重侵害他们权益的行为。这也是政府和社会工作着力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