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守VS转型,拥抱前沿,远离过剩
传统意义上的产能“过剩”有两种表现形态,一是周期性过剩,二是结构性过剩,企业必须远离的是结构性过剩产业。对于农机企业而言,小型拖拉机、农用柴油三轮车产品已经是高度过剩的“夕阳产业”,不应该再进行更大的投入,反观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农机市场结构调整下,大马力拖拉机、畜牧、经济作物、烘干等机械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市场需求旺盛,这无疑给有实力的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农机企业转型,势在必行,同时又有可为有可不为。
转型不转行,关键词:兴衰交替,相信市场。
按照管理学的观点,越是经济不景气,越是要坚持自身所熟悉和擅长的行业。目前农机行业进入发展拐点,一些企业感受到一点风吹草动,就选择退出行业,另谋途径,固然,转行并非不可,但是盲目转行所带来的风险将更不可预测。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转型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必然要求,是大势所趋,每个企业都应该思考如何从数量到质量、从粗放到集约、从扩张到稳定、从跟随到创新进行转变。做好转型,农机企业要更加高度关注市场,及时把握市场发展动态,有效对接和满足用户需求;做好转型,要关注畜牧、经济作物收获、蔬菜、园林等新兴和农业机械化短板产业,持续加大技术创新,做精做好产品,提升综合实力;做好转型,要正视自身差距,积极借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联合相关价值链条企业打造生态系统,提升服务质量,共同抵御风险……
转型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跨界转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任何企业都应该相信,此起彼伏、兴衰交替的市场发展轨迹不会改变,在经过今、明两年的调整后,农机市场将继续迎来新的蓬勃发展生机。
选型不盲目,关键词:紧贴一线,相信规律。
企业转型,在选型方式上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和市场运行规律量力而行,切不可盲目,有些企业适合做加法,有些企业适合做减法,而有些企业则需要放慢扩张速度、夯实基础、改善运营质量。不管是何种方式,企业管理与经营转型的依据都必须来自市场一线,结合自己的经济基础、技术能力、员工队伍、设备设施等进行全面衡量,并不是什么样的产品、什么样的产业都可以进入。比如,甘蔗收获机械,据统计,目前我国甘蔗收割机保有量很低,若实现甘蔗收获机械化,仅中小型甘蔗收割机就约需近5万台,市场销售产值或达300多亿元,市场发展空间巨大,但是由于甘蔗收获机械技术壁垒高、可靠性要求严、工艺复杂,国内制造一直没有完全有效的突破瓶颈。2016年12月10日,在广西柳州举行的2016中国甘蔗机械化博览会上,全球知名品牌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等高调亮相,国内品牌中联重科、柳工、科利亚等为数不多的企业参展,足以可见,进入这片竞争“蓝海”并非一般企业可为,它需要足够的综合实力。目前,甘蔗机、采棉机、青贮机、打捆机等产品市场前景看好,这是市场发展规律使然,但是,由于壁垒高筑,涉足这些产品时必须审慎思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正所谓选型不盲目,每个企业都应该培养和具备敏锐的市场感知能力,结合自身实力,在产品和业务经营过程中,紧跟市场发展方向,根据用户需求适时做出调整,以保持旺盛的市场竞争力和生命力。
固守不固执,关键词:未来光明,相信行业。
农业是民生的基础,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农业发展离不开机械化。国家从战略层面高度关注农业发展、关注三农建设,给行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时也应认清,国内农业机械化发展短板仍然存在,如国内农机产品处于中低端,同质化严重,诸多高精尖产品技术尚未突破;机械化程度不平衡的现状广泛存在,甘蔗机收率不足12%,水稻机插率仅40%,玉米收获机械率63%……农业机械化提升空间仍很大,这既是短板,也是机会,更是农机人持续奋斗的方向。《华严经》中有语解读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个人做事情,如果始终如一地保持当初的信念,最后就一定能得到成功。在国内农机行业,“不忘初心”的行业领袖大有人在,像现任中联中联副总裁的王金富、五征集团董事长姜卫东、时风集团董事长刘义发、勇猛机械董事长王世秀、吉峰农机集团董事长王新明等等,他们带领无数的农机从业人员创造了一个个行业辉煌。固守对农机行业的热爱和情感,用满怀敬畏的心态为农民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这种无比高尚的情怀可以升华为任何企业的愿景和文化。在众多企业发展历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搭建开放而广阔的人才、技术吸引平台才能冲破“闭门造车”的牢笼,思想的碰撞、管理碰撞、文化碰撞……方方面面的融合演绎出无限精彩,创造了无数奇迹。
固守而不固执,固守的是对农机行业的热忱,摒弃的是偏执的、有局限性的思维和发展围墙。市场拐点,农机企业应该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心态做好转型,丰富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稳步向前,迎接新的发展机遇,开创农机行业下一个黄金发展十年。
版权声明:农机新观察所有作品(文字及音视频)为本栏目特约评论员独家特供农机360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或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