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我国农机市场内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随着现代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我国农机化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形式下的新特点。2017年将整体延续2016形势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智能农机的发展,作业机械更加倾向于大型复式化,整机价格会上调。
资料图
新——科技创新推动发展
科技创新是农机产业变革的先导性和决定性因素。2017年,农机行业将进一步准确分析农机化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与需求,转变农机化科技创新管理模式,加快推进农机化科技创新。
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是有效推进我国农业全程机械化的重要环节。“下一步应充分发挥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决策咨询、技术指导等方面的作用,开展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九大作物薄弱环节关键技术验证示范,突破技术瓶颈,转化示范一批制约我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关键技术;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工艺路线、技术模式、机具配套、操作规程和服务方式示范研究,总结、探索形成适应不同区域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开展示范推广。”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站长刘恒新表示。此外,相应的技术指导、培训交流、考核评价,也可以为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
当前,我国农业劳动力正由结构性、季节性和区域性短缺向全局性短缺演变,又面临实现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的战略任务,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农机化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创新驱动型转变,推动农业规模化、高效化、精准化、设施化,发展成为“十三五”期间农机行业结构调整的关键。
面对我国新常态的发展特性,具有针对性的农机化技术创新突破,成为实现农业生产力大发展、大跨越的必要保障。主要科研院所纷纷将研究重点聚焦在薄弱环节农机化技术创新重点研发上,开展不同自然生态条件下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禽水产等机械化系统研究,突破薄弱环节农机化技术,创立主要农作物及畜禽水产机械化生产技术系统。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所长陈巧敏在今年的全国农业机械化形式分析会上建议,今后应依托优势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薄弱农机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针对农业生产的区域性特点,重点持续开展丘陵山区等区域性薄弱环节农机化技术研究,建设农机化田间生产试验基地。
我国主要农机企业作为行业市场的关键运行角色之一,也在不断完善、构筑产业链条,形成“耕-种-管-收”一体化发展优势,为用户提供成套农业装备解决方案。智能化、高端化成为各主要农机企业2017年产品升级的重心。农机管理部门、科研机构与农机企业的合作更加紧密的趋势愈加凸显,推进农机农艺信息技术加速融合,从而形成由研发到制造、生产、鉴定、推广应用的一体化农机化创新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