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有多大的碗就盛多少饭
2016-11-15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流转大户各具特色的“自我救赎”

  尽管面临着巨大压力,王密枝流转的4300亩土地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缩减。实际上,并不是王密枝有高超的种植技术或管理能力,而是他有自己的化解之道。

  除了流转土地当“地主”,王密枝另一个主产业是面粉厂。他的面粉厂敞开生产的话一天可消耗小麦200吨,一年就是7万多吨,也就是可消化掉14万亩的小麦。自己种自己用,左口袋出右口袋进,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而谈到玉米行情,因为有了去年的遭遇,他今年下定决心上马了一套烘干塔设备,配套下来花了将近300万。“这钱花得值,否则的话还是没法弄,不烘干还得坏。”王密枝说,今年不但不用降价卖,而且还对外加工挣了一笔加工费。

  不仅如此,王密枝今年还拿出1000亩土地以套作形式种植了储备林,包括法桐、国槐、白腊等品种。“树苗10元/株,5年后60元/株,每亩70株,保守计算每亩效益可达7万元。”王密枝告诉记者。

  比起王密枝,农飞合作社负责人李献辉的产业链更是完美。他依托多年经营的农哥乐种子公司,走的是一条育种繁种产加销订单生产之路。

  “现在我的主要种子包括郯麦98、烟农836等,每亩产量可达到1200斤,价格比普通小麦高1毛钱。”李献辉的小算盘打得是相当精明。他现在自有土地1500亩,主要用来育种繁种,销售对象包括合作社社员的4000亩土地以及种子公司客户。为进一步提高效益,今年又跟山东一家合作社签订了协议,分出600亩地为其生产淀粉玉米,每斤售价比普通玉米高0.15元。

  “引导种粮大户适当缩减规模,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长期研究“三农”问题的河北省委党校教授张宏升,目前在南和县挂职常委。他介绍说,受市场不利行情的严重冲击,近两年,南和县粮食种植大户连续遭遇亏损,出现增产减效的现象。为此,政府组织种粮大户到山东、河南等地参观学习,引导种粮大户选定优良品种,提高管理水平素质,拓宽下一步的发展思路和举措。

  “适度规模”才是种粮效益保障

  土地规模经营是吸引新农民的关键要素。对于许多种植大户来说,选择种地,就是看好规模效益。不过,规模经营究竟多大规模合适?是多多益善,还是量力而行?

  “如果管理和销售跟不上,规模大了肯定赔钱。管理好了200亩比1000亩效益还要好。”沙河市万安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召科如是说。他最初也是计划快速扩张,但经过深思熟虑后还是放慢了脚步,至今也只流转了600亩土地,由于管理精细发展稳建,这两年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有良种还要有良方。多年经营种子的李献辉对此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种粮食跟其他行业不同,时间节点很关键。比如浇地,播种时要几天内全部浇完,否则就影响出苗效果。而规模过大时往往会出现机井、水泵等配套设施跟不上,最终会反应到产量上。他介绍说,邻村有家合作社,流转了几千亩地,根本管不过来,有时候草比苗还要高,去年产量每斤只有300~600元,加上行情的下行,怎么能不赔钱?

  李献辉的农飞合作社有个叫李台翔的农民,只流转了90亩地,一年两季,自己干活,从不雇工,每年收入稳定。他认为这一规模比较好,多了风险大;小了收入不划算。

  来自农业部的调查数据显示,以家庭为单位,以粮食生产为例,一年两熟地区户均耕种50~60亩,一年一熟地区100~120亩时,各种资源配置效率最高,也适合现阶段我国的国情和农情。

  “土地经营规模不是越大越好,适度是关键。”张宏升告诉记者,土地经营规模过大会影响土地产出率和农民就业,不利于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因此,无论是农民自身还是企业,要充分考虑自然经济条件、生产费用成本、农业机械化水平等因素,综合确定流转土地规模。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2-196814-1.html

标签:农机 多少

上一篇:收获机市场:下滑背后的异军突起
下一篇:影响我国玉米直收籽粒质量的因素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