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种的是青贮玉米,牧业公司直接从地头就拉走了。”寒意渐浓,在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黄河口镇,种粮大户李佃全早早结束了秋收,“去年这会儿,还忙着晾晒烘干脱粒储存哩,根本闲不下来。”
资料图
缺少晾晒场地和烘干设备,玉米价格下跌效益低,这是李佃全去年遇到的两大头疼事。今年,顺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趋势,他结合实际“粮改饲”“种养对接”,改种青贮玉米,与牧业公司对接,这两个问题迎刃而解。
和李佃全一样,千万种粮农民感受了玉米价格下跌带来的阵痛;和李佃全一样,一批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奋力因地制宜调结构、转方式,力争使阵痛期缩得更短;和李佃全一样,让种植户们倍感振奋的是,各级农业部门纷纷出台细化措施,帮助农企碰头、产销对接,让结构调整中的种粮农民收入始终保持稳定。
与“十二连增”期间相比,今年粮食生产的曲调蕴含了许多变与不变。如果把它比作“三部曲”,可以这样总结今年的秋粮生产:“结构调”上扬,“成本调”在降,“收入调”求稳。
“米改豆”“粮改饲”,“结构调”上扬
据农业部农情调度,预计今年全国玉米面积调减3000万亩,大豆面积增加超过900万亩,杂粮杂豆面积增加超过700万亩,饲草及青贮玉米面积增加超过600万亩。
“在巩固提升玉米优势产区的基础上,我们调减的主要是非优势区。不仅主产区调减了,非主产区也调减了;不仅调减了春玉米,也调减了一些低产区的夏玉米。调减的玉米面积改种有市场需求的优质蛋白大豆、杂粮杂豆、马铃薯、青贮玉米、优质饲草等作物。”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政策调整为相关地区农民调结构留足了时间。去年11月,农业部发布《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黑龙江省通河县富盈玉米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志强敏锐地嗅到了变化的味道,利用冬闲的两个月到处寻找可订单生产的作物,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拿到了1.5万亩红小豆订单,而且订单价每斤比市场价高0.3元。
今年4月农业部出台的《关于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则让有12年大豆收割经验的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运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绪峰等来了机遇。他所在的合作社是鲁西南第一家专业收获大豆的农机合作社,今年订制了10台大豆收割机。作为合作社的服务客户,嘉祥县纸坊镇申村种粮大户王允春今年尝到了种大豆的甜头,他种植的大豆新品种亩产可达420斤,而且不炸荚、底荚高、抗倒伏、易机收。
种植结构的调整能带动整个玉米产业链升级换代。“玉米是养殖业的基本饲料来源,我们通过用它发展畜牧业,发展加工业,把‘粮仓’变为‘粮仓'+’肉库‘+’奶瓶‘+’糖罐‘+’燃料箱‘。”今年5月初,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农业结构调整”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形象地向参会记者比喻。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辽河镇东查干村就是远近有名的“肉库”,这里的羊“膘肥体壮,肉质鲜美”。改种青贮玉米、发展“种养结合”是适合当地的发展道路,玉米种植户可自产自销给本村养殖户,有富余的也可销售给附近一家肉羊养殖场。青贮玉米加工的饲料是羊非常喜爱的优质主食,通辽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韩润英这样形容:秸秆是皮、籽粒是馅,羊吃这种饲料就如同吃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