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为农机科技创新提供“一条龙”服务
一直以来,浙江省都将农机化科技创新作为农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将其作为农机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核心动力以及农机化提质提速发展的基础保障,着力培育农机化科技创新主体,加强引导、扶持和保障,推动农机化科技创新实现了新发展、新进步。
当好“引导员” 为农机化科技创新提供指引
方向明则道路清,明确研发方向有利于提高农机化科技创新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十二五”以来。浙江省注重做好农机产品研发方向引导这篇文章,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农机产品科研导向目录。《目录》以应用需求为导向,根据浙江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实际,结合农机化和现代农业发展规律,按照填补空白和拓展功能(提升性能)两个层次,在广泛征求农机生产企业、农机科研单位、农业(农机)经营主体以及畜牧、林业、水产等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浙江省农机产品的研发需求。
《目录》首批共提出56个研发产品,其中“填补空白”类29个,“拓展功能(提升性能)类”27个,既有立足于破解当前农业“机器换人”突出问题的具有实践性的研发需求,也有着眼于长远发展的具有方向性的研发需求。从近两年具体应用实践看,《目录》起到了较好的指引作用,部分企业和科研单位已经在研发或着手研发《目录》内有关产品。
当好“协调员” 为农机化科技创新提供平台
树多成林不怕风,线多搓绳挑千斤。浙江省坚持以农机产学研协同创新理念,积极牵线搭桥,引导推动农机企业与科研单位、大学院校开展对接合作,变“各自为战”为“协同作战”,有效提高了农机化科技创新的实效性和成果转化率。
在此期间,浙江重点在三个方面“做功课”:一是搭创新平台,以金华农机研究所为基础,组织成立浙江省农机研究院;以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大学院校农机科研团队为主体,组织成立浙江省现代农业装备设计研究院;以农机企业、科研单位、大学院校为主体,组织成立浙江现代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二是建创新基地,依托省农机学会,在农机装备制造业基础较好的地区筹建农机科技协同创新基地。目前,金华永康已经建立农机科技协同创新基地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与创新基地建设前相比,永康市高新技术农机企业增加了16家,科技型农机企业增加了19家,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了50%;三是组织新活动,积极举办农机化科技协同创新对接活动,组织农机企业与科研单位、大学院校专家教授签订农机科研成果转化合作项目,2015年共组织签订相关科研合作项目17个。
当好“后勤员” 为农机化科技创新提供保障
2011年浙江省政府《关于提升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意见》、2015年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的意见》均将农机化科技创新作为重点内容,提出了明确的扶持政策措施,包括项目支持、税费优惠等。为切实落实各项政策,加快推动现代农机化发展,2015年浙江省级层面设立农业装备科研专项,支持重点高新农机产品科研开发,强化农机农艺融合。通过加强农机农艺集成技术试验研究,根据机械化作业需要,不断改进品种选育、农作制度、栽培和养殖模式,推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模式,建立健全农机农艺融合技术体系,为农机新产品有效普及应用提供基础保障。同时,强化了技术推广示范作用。一方面,加强农机新产品推广鉴定,确保先进适用、安全可靠农机产品及时得到推广应用。另一方面,依托农机化促进工程等项目,积极鼓励和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引进农机新产品新技术开展试验示范,加速技术的熟化和成果的转化。
近年来,浙江省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有力助推了农业“机器换人”和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2015年,农机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达700亿元,居全国第四。今后,浙江将着力推进农机化科技创新与进步:在主体培育上,支持和帮助农机企业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加强研发机构建设,进一步提升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和水平;在科研导向上,进一步研究完善农机产品需求与科研导向目录,引导农机企业和科研单位研发适用农机产品特别是关键薄弱环节机械和高端型农机产品;在协同创新上,建立健全农机产学研推协同创新机制和农机农艺融合机制,提高农机化科技创新的有效性;在支持保障上,创新完善农机化科技创新扶持政策措施,加大对农机化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