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化科技创新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研发推广农机新技术、推动现代化农业生产生活进步的重要工作。当前,各省市按照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有关部署,着眼“三农”工作全局,积极谋划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发展农机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加强农机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10月12日,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座谈会在新疆昌吉召开,新疆、江苏、浙江、山东四省(区)在会上做了典型发言,他们突出重点设点,抓住热点铺面,主攻难点串线,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做法,在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资料图
新疆:农机科技创新推动农牧业现代化
“十二五”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积极适应发展新常态,调整优化结构,强化科技支撑,扎实推进粮食、棉花、林果、畜牧、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四大基地”建设和“六大产业”发展,为自治区农牧业现代化提供全面强有力的支撑。
加大农机化科技投入 提升作业质量和服务效益
新疆积极利用自身资源,吸引社会资本向农机科技投入,形成多元化、长效的投入机制和体系,大力培育农机化科技型企业,加强建设,改善条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十二五”期间,累计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5.13亿元,共购置各类农机具63.79万台,受益户40.3万户,拉动自筹资金184亿元。目前新疆拖拉机保有量67万台,配套农机具130万台套,联合收割机8169台,农机总动力1984万千瓦。全区农林牧渔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4%,位居全国前列。
在全程全面机械化提质增效的同时,针对薄弱环节进行科研攻关,积极推广成熟的技术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小麦机收水平达到95%,玉米机水平达64%;全区棉花机收面积363万亩,北疆棉区棉花全程机械化水平已达89%,机采率达65%;精少量播种面积4070万亩,农田机械节水灌溉2643万亩,应用卫星定位导航驾驶系统作业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打瓜、马铃薯、番茄、辣椒及其他特色作物机收面积较2010年增长约4倍。
随着农机发展各项政策的深入实施,新疆农机市场和向西开放大通道的优势逐渐显现,国内企业纷纷前来考察投资办厂,疆内新研股份、中收、科神等一批科技型生产企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乌鲁木齐、石河子、阿克苏、昌吉为中心的农牧机械装备制造基地,使全区农机装备结构、规模、质量、品种、水平等方面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因地制宜“引进来” 助推农机化加速发展
目前,新疆农机化发展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农业机械化质量与效益问题仍然突出,部分环节适用农机产品和技术供给不足;林果业、特色农业、畜牧水产养殖业机械化技术与装备有待提升;农机、农艺融合研究少,深度融合不足,一定程度影响了农机化技术与装备的示范推广,造成行业资源浪费。
为解决上述问题,切实提升全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和质量,新疆各级农机部门组织引导区内外农机生产企业、科研院所、技术推广部门及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民“土专家”,积极引进、改进、研制生产适应本地不同地域、不同作物、复杂多样种植模式的适用农机具。先后研发生产的葡萄埋藤、启藤机械,果树开沟施肥和松土除草机械,秸杆收获加工机械,残膜回收机械,特色产业薰衣草收获机、黄芪和党参移栽机、郁金香播种机、新型食葵收获机、甜瓜开沟施肥铺膜机等一大批先进适用机具设备并投入使用。
与此同时,围绕农林牧业“六个一千万”优质高产区域布局,自治区遵循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发展的规律,加快引进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适用型农业装备设施,在耕整地、设施栽培、科学饲喂、农产品初加工、储运保鲜等机械化环节取得新突破。
加强人才培养 形成建设合力
利用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社会教育资源,全区先后成立“新疆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和“新疆农业机械化学院”等,推进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区、地、县、乡四级管理人才培训服务体系,分级打造农业机械化管理、科技、实用人才培训培养平台,构建形成梯次合理、组织完善、机制有效、运行规范的技术培训与人才培养制度,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对各级农机管理与技术服务人员的在职教育,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应用的人才与技术支撑能力。
此外,新疆把农机合作组织建设作为农机管理的桥梁和纽带,强强联合,构建起“农机推广部门+”的工作机制。除了健全四级农机推广体系,自治区还鼓励和引导农机技术推广部门与农机具生产加工企业、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家庭农场等合作。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先由技术推广部门和农机研发生产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后,再由农机合作社等在代耕、代种、代收、代运、代储、代加工中吸收新技术、运用新机具、推广新模式,农机技术人员在田间地头示范操作,让农民群众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技术要领,现场解决技术难题,成为农机科技进步的有力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