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从吉林农机市场现状思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09-08   来源:吉林日报   

  缺失:特种装备一机难求

  初秋,林木苍翠。大田经营者们暂时可以松口气了,因为田间管理进入尾声,收获在即。

  可是,唐氏梅园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唐维却丝毫不敢懈怠。此时,她的两公顷梅园还处在杂草生长的高峰期。秋季,正是苗木生长的第二高峰期,也是苗圃基地人工作业的高峰期。

  “除了平整土地采用机械化,像中耕除草、起树挖树都是人力半机械,嫁接、修剪全靠人工。”唐维介绍,梅园位于公主岭市黑林子镇平原地带,日常管理以人工为主。每年,仅中耕除草这一项,人工费用就达5万余元。

  “买过一种除草机,但是效果不理想。草铲除不干净,维持时间短。如果有先进的适合苗圃作业的机械设备,该多好。”唐维说。

  一机难求的遗憾,同样出现在人参之乡——抚松。

  “一公顷参地,四五个人种,也得干上两三天。”参王植保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友德告诉记者,人参从播种到采收,全程人工作业,既费时又费力,成本非常高。在“寸土寸金”的参地里播种人参,株距、行距都是以毫米为计算单位的,精度远远高于普通作物播种机要求。“上世纪七十年代,老参厂就开始研究人参播种机。几十年了,市面上到现在也买不到真正实用的机器,我们还是人工点播。”

  毋庸置疑,目前的农业机械装备仍以大田机械为主,针对半丘陵、山地、林地等地形地貌所生产的特种机械品类十分有限,并不能完全满足多元化的生产需要。

  重构:全球化定调产业格局升级

  去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一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首次将农业机械装备列入重点突破发展的十大领域。

  无论在农机创新还是在研发上,农机制造一定要按全球市场进行统筹、配置资源,做到农机与农艺、高新与传统、先进与经济的结合。纵观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路径,将技术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纵深到农、林、牧、渔各个领域,都是必然之路。

  “农机产品一旦出现供给质量、服务跟不上,国外厂商就易于渗入本地市场。”北京德邦大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农机事业部销售经理曹吉凯说。由于农机装备淘汰周期较长,如果本土农机产品依旧在中低端“徘徊”,那么将很快丧失未来市场的主动权。

  面对目前农机市场需求与供给不匹配、供给能力滞后的现象,吉林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王立景教授介绍,目前,随着近年来政策引导和技术推广,吉林省平原地区农机化普及率较高,农机行业的研发能力和市场效益都较为成熟;半丘陵等地域的农机效益格局还没有打开。这就要求农机企业与科研组织“拧成一股绳”,以一种更为紧密的产、学、研农机产业结合方式实现良性互动。在精准研判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同时,技术成果也应加速转化,接准地气。通过多方合力,共同提高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的贡献率。

  无论是侧重于粮食产能稳定的大田农业,还是侧重于立地优势的特种农业,向着精细化、高效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新常态下现代化发展的当务之急。在这个大背景下,新旧农机转换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落脚点之一。

  业内人士认为,农机产业转型更宜采取“分步走”的策略。要加强“产业急需、农民急用”的普适性装备的中试熟化,明确中高端产品定位,避免低端同质化投入,要向品质、性能、服务要效益。特种农用机械的研发,市场潜力广阔,起步阶段就应做好技术集成配套方案,再逐步过渡到产业全链条的装备方案。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2-194298-1.html

标签:农机 供给 结构性 改革 农业 思考 市场 现状 吉林

上一篇:创新要素加速对接 制造业迎变局关键期
下一篇:破解低端产能过剩难题:“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智能农业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