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农业结构调整:减了玉米,增了啥?
2016-09-04   来源:人民日报   

  调土地,从分散式到规模化经营

  让土地出工,更要让土地出活儿

  著名的“黑土地之乡”吉林省,现有耕地8698万亩,人均3.16亩。现代农业注入结构调整,让土地出工的同时也出了活儿。

  “大荒地,地不荒,落地窗前稻花香。”这是大荒地村流传的一句顺口溜。过去也种水稻,但现在吉林市昌邑区孤店子镇大荒地村通过规模化种植,愣是把普通水稻种成了“金稻子”。结构调整,大荒地村就是一面镜子。

  调整结构是否有效,要看是否有适合市场需要的特色产品。

  谈起大荒地村的水稻,村党委书记刘延东是个老把式:这里地处北纬43度,是世界公认的黄金水稻带,无霜期130—140天,降雨量600—650毫米,雨热同步,水稻生长前期温度高,后期昼夜温差大,为水稻提供了最佳的生长环境。全年有效积温2800—3100摄氏度,有利于水稻在灌浆期积累养分。水稻生育期时间每天长达13—16小时,充足的日照时间,使水稻生长出更多的有机物,稻米口感更香甜。

  “过去粗放地种植水稻和玉米,大荒地村可真是片荒地。”经过村两委和全体村民的同意,刘延东的东福集团和大荒地村实现了村企一体,把水稻作为种植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正是依托水稻种植、加工和销售,东福集团已经发展成为资产总额近20亿元、年销售收入实现5.7亿元的现代农业集团。

  从育苗、插秧到田间管理,实现了机械化、标准化和智慧化,这里的水稻基地被评为“国家绿色水稻标准化示范区”。目前,大荒地村拥有先进的精制米智能化生产线,“大荒地牌”绿色优质大米和有机大米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大荒地村还利用稻壳稻草建成2万吨碳棒生产线,燃料灰渣用于生产肥料。米糠转化为饲料用于养猪养鸡,利用畜禽粪便和秸秆建成5万吨有机肥生产线,用于绿色有机稻种植。利用碎稻米建成年产500吨有机米酒生产线。刘延东说,仅农业废弃物再利用,就为大荒地村创造经济效益2000万元。

  调整结构的保障,是土地规模化集约化使用。

  “我们这疙瘩就种一季,除了化肥、种子、农机,自己种地每亩也就能挣个七八百块钱。”村民乔明儒说,“家里3个人的地都流转了,每公顷流转费1.55万元,合同5年一签,每年过完元旦就给钱,省心!”

  土地一集中,一整田,光平整田埂每公顷就可增加2%的耕地。刘延东说:“土地集中连片,是现代农业最基本的前提。”

  目前,大荒地村920户村民的土地全部流转到企业。瞧瞧,这些地都是东福的稻米基地,集中连片,旱能灌,涝能排,专门种植绿色、有机水稻,供应全国市场。像这样的基地,我们有2000多公顷。

  调整结构的成果,是农民收入的增加。现在,大荒地村90%以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都在东福打工,年人均收入2万元以上。其中,从事水稻种植、畜禽养殖的村民350人,年人均收入2万元。进入米业加工就业的260人,年人均收入2.4万元。同时,东福发挥龙头企业示范作用,带动本村及周边村镇的合作社、家庭农场15个,带动订单种植户6625个,户均年增收4700元。

  鳞次栉比,大荒地村新建农民新居31栋,配套建设了医院、学校、老年公寓等设施,村民实现就业、就医、入学、养老、购物“五个不出村”。东福销售人员朴燕毕业于南方一所航空学院,她放弃了大城市,愉快地回到大荒地村就业。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2-194077-1.html

标签:农机 结构调整 农业

上一篇:农机维修信息化:破除维修区域局限难题
下一篇:从农民小改小革看农机发展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