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布局生产生态协调的区域结构
好奶要有好饲草。饲草料是畜牧业的基础,占养殖成本的70%。没有优质饲草料,牛羊养殖水平上不去。当前,优质饲草料供应不足是制约草食畜牧业发展的瓶颈。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建议,应在适宜地区发展“粮草兼顾型”农业,实行牧草和粮食轮作;调整部分耕地种植专用青贮玉米和优质牧草,实行草畜配套。
去年,农业部会同财政部选择了30个县开展粮改饲试点,以全株青贮玉米为重点推进草畜配套,发展草食畜牧业。今年试点范围扩大到整个“镰刀弯”地区和黄淮海玉米主产区,试点县增至100个。
记者走访的试点地区反映,粮改饲试点实现了种养双赢的良好效果,农民很欢迎。全株青贮玉米平均亩产3.5吨,一亩地收入是1435元,比种植籽实玉米增收 335元。奶牛规模养殖场全面普及全株青贮玉米,生产一吨牛奶节约饲料成本300元,乳蛋白等指标有明显提高。肉牛饲喂全株青贮饲料每出栏一头节约饲料成本1000元,养殖效益得到了提高。
生猪产业是广东省畜牧业的支柱产业,猪肉产量占全省肉类总产量的66%。该省不断优化布局,推动生猪养殖从珠三角向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转移。广东省社科院院长、生猪产业经济专家王珺建议,要加大生态脆弱区域的生态建设力度,重点调整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长江流域湖泊水库和近海水产养殖。
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认为,现阶段畜牧业结构调整面临一些难题:生猪禁养面积盲目扩大,禁养区拆迁补偿难落实,产业转移用地难;奶牛养殖成本高,乳品进口冲击大,消费信心恢复难等。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要以调整优化生猪区域布局、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为重点,促进种养循环、粮饲兼顾、农牧结合。不过,目前全国主要农产品优势产区已基本形成,优化区域布局要更多地微调、适调、精调,避免大折腾。
大农业: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产业结构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全国玉米面积预计调减3000万亩以上,大豆面积增加超过800万亩,饲草及青贮玉米面积增加超过600万亩,小麦优质品种比例提高。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存栏调减1600万头,养殖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趋势明显。北方肉羊肉牛等草食畜牧业发展加快,供给能力稳步提升,羊肉价格明显下降。
专家指出,农业结构的调整并不是简单的某种品种的调减或增加,而是农牧渔结合、种养加循环,最终构筑起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大农业。从横向看,大农业包括了种植、养殖和加工,从纵向看,则包括了生产、流通和休闲农业。
眼下正是黄桃大量上市的季节,在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黄桃每斤通常只卖5元,而该市丰满区金丰设施农业园的黄桃却能卖到30元。负责人崔文勃说,奥妙就在于节能温室采用南果北种延续生产的新技术,掌控了果品的物候期。“市场上的黄桃都是从南方运来的,怕路上变坏,通常在七成熟就摘下来了,而最后的时间恰恰是糖分生成的关键时间,我们的黄桃实现了本地化,完全成熟所以口感独特,卖得俏。”崔文勃说。
无独有偶。麦收之后,尽管粮价下行,但杨春华和她的廊坊绿园农业公司却未受影响。原因是公司和固安县参花面粉公司因好的小麦品种而走到了一起。一个是种植服务公司,一个是高档面粉加工企业,双方联合注资300万元成立宏穗粮食合作社,建立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形成了从种子到餐桌的小麦产业链。合作社给农民提供整地、肥料供应、粮食收购等服务,生产出来的粮食直接销售给面粉厂。
固安县参花面粉厂“肚子”很大,每天需要优质小麦600吨以上。过去其小麦原料从国外进口,成本较高。如今在周边建立原料基地,既有利于企业降成本,也有利于农民增收。
百姓对农产品消费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特点,但农业存在着产销不对路的问题,大路货多,优质品牌少,可以说“买难、卖难”并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说,要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重点,优化产业体系。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要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支持主产区发展精深加工,加快消化粮食库存。发展农产品电商、休闲农业,推进农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