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大任务,对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湖北省副省长任振鹤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全省将主要围绕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来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关键是做好“七篇文章”。
资料图
一是提升粮食生产产能,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上做文章。湖北是产粮大省,要确保粮食生产产能,确保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确保基本口粮安全,必须把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目标化、方案化和项目化。在“藏粮于地”战略上,重点建设高标准农田。省发改委已制定了“十三五”发展规划,预计到2020年全省建成3570万亩高标准农田。按照《关于整合相关项目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指导意见》,统筹整合各部门农田建设资金,由农业部门统一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按照亩均投入4000元左右,对全省47个粮食主产县进行一次性规划,按照资金、项目、招投标、管理和责任“五到县”的原则,分年度实施。在“藏粮于技”战略上,重点是发挥湖北科教资源的最大效益。由省农科院牵头实施农业科技“五个一”工程,并联合湖南、江西成立科技联盟,使“藏粮于技”战略目标化、项目化、具体化。
二是发展新产业,在一二三产业融合上做文章。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与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有机结合,拉长产业链、延长增收链,提升价值链,形成接二连三的产业链。重点打造四种模式:“农旅结合”模式,通过把丰富的特色产业资源转化为休闲旅游的好产品,真正实现产区变景区、民房变客房、产品变礼品。去年全省生态旅游收入 190亿元,吸纳农民就业10万人左右,农民从旅游服务收入上的获利已远远超出其一产业收入。“农工结合”模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去年我省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万亿元,位居全国第5位。省委政府每年拿出75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增收。“农商结合”模式,2014年全省农村电商销售收入700亿元,去年突破1000亿元。过去“养在深山人未识”的产品,如今销往全国各地。“全产业链结合”,潜江的小龙虾产业全面开花,全产业链发展,既有基地种养,又有加工出口,还有餐饮服务。
三是创造新业态,在“互联网+”上做文章。通过发展电商,打通农村信息流、物流、资金流,降低成本,畅通销售渠道。十年前,宜昌柑橘卖不出去,橘农三元五元一袋地往过往车辆上装,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不给钱就只当是送的。
现如今宜昌柑橘规模比10年前大得多,但有了电子商务就不愁销路。“互联网+技术”、“互联网+金融”等,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解决了农民融资难等问题。
四是推广新模式,在高产高效上做文章。“虾稻共作新模式”既确保了粮食安全问题,又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去年全省“虾稻共作”面积达290万亩,今年将增加70万亩,达到360万亩,去年小龙虾综合产值达到603亿元,成为最炙手可热的产业之一。“富硒产业新模式”同样是湖北的大产业,以前仅恩施州有硒矿,如今仙桃、潜江、天门北部、十堰等地土壤也探明富硒。全省富硒农产品588种,在国家注册的富硒商标762个。恩施富硒产业已达280亿元,荆州、荆门、天门、仙桃、潜江等地富硒产业达140亿元左右。
五是培育新规模,在规范土地流转和发展社会化服务上做文章。全面开展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加速土地流转进程。把土地流转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农业服务主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全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去年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5万家。这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茁壮发展,加快了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和高效低毒低残农药的应用。
六是明确新标准,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上做文章。“十二五”期间,湖北省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管理,通过加强行政监管,构建责任体系,层层签订责任状。农业部组织的安全检测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8.5%以上。同时大力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把建立标准作为农产品监管的重要抓手。目前组织申报省级农业地方标准44 项,涵盖了种植、畜牧、水产、农机、农村能源等行业的主导和优势产业。
七是围绕增添新活力,在搞活农业农村体制机制上做文章。加快土地确权颁证登记,加速土地流转进程,增加老百姓财产性收入。流转的力度越大,机械化发展、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品牌化发展、标准化运作就能越到位,农产品质量安全才越有保障,农产品才越有市场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加快农村产权制度体系建设,武汉已建立了覆盖1+8城市圈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今年将力争全省联网。
任振鹤强调,湖北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让“重中之重”真正做到重者重之、重之于实、重之于责。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产业和农产品提档升级,全省上下都在增强行动的紧迫感和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