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玉米临储制两三年内退出 价改新政化解2.6亿吨高库存
2016-06-26   来源:华夏时报   

  临储两三年内退出

  国家对玉米进行临时收储始于2008年,至今已经过去8年,但这项玉米临储政策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这项政策,在当初的确促进了农民玉米种植的积极性。”黑龙江一位不具名专家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大量玉米因为托市收购流入到国储库,但这推高了粮价以及库存,使得财政不堪重负。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3月,国内玉米库存达到2.5亿吨,需要付出巨大的库存费用。此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包括收购费、做囤费、保管费和资金利息等,每吨粮食库存成本在252元。据此计算,2.5亿吨玉米一年的库存费用大约是630亿元。因此,加快玉米去库存迫在眉睫。

  “此前的玉米临储托市收购政策,将粮食保供给和农民保收益混在一起,扭曲了玉米价格市场机制。”6月23日,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主任李国祥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此次玉米价补分离改革,目的就是形成市场价格机制,把去库存与农业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

  记者注意到,程国强此前建议,通过“价补分离”,退出粮食政策的“保收益”功能,回归到“解决农民卖粮难”的政策设计初衷。按照程国强的设想,玉米价格改革有两个路径,一是按照逐步调整到位的原则,可将2016年玉米临储价格过渡性调整至0.9元/斤,2017年可进一步调低至0.8元/斤左右,用3年时间退出临储收购;二是将玉米价格临储价格在2016年一步到位调到0.85元/斤,用2年时间退出玉米临储收购。

  “价补分离保护种地者的利益,做到精准补贴,而不是不种地也要补贴。”李国祥认为,政策应该重回“解决农民卖粮难”上。

  与此同时,国储玉米去库存进展却很缓慢。李国祥说,国内玉米供需矛盾的确很突出,一是产量已是十二连增,但库存高、补贴高、进口高(三高)导致财政负担重。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2月29日,我国东北三省新收购2015年临储玉米数量已达到8818万吨,占东北全境玉米总产量的90%以上。

  国务院参事、发改委原副主任杜鹰近日也表达了类似观点。“我估算过,一吨玉米一年的保管费是250元,几千亿斤玉米,总的下来费用是非常高的。”杜鹰说。

  高库存由来已久。据了解,自2007年开始,国家执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截至2014年临储收购价格一直保持稳中上涨,涨幅达43.24%。“当玉米种植效益远高于其他农作物时,大量种植大豆的农民因考虑经济效益而改种玉米。” 农产品 集购网一位市场经理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说,这也是玉米高库存的原因之一。

  然而,去库存却并非易事。据国家粮食局统计,2013年玉米临储库存剔除移库之后还剩4967万吨,2014年玉米临储库存剔除移库后还剩8029万吨,两年的收储数量使2015年玉米库存达1.2亿吨,今年临储收购量已接近1.2亿吨,预计库存总量超过2.6亿吨,未来去库存压力巨大。如此巨量的库存,到底该卖给谁?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2-190936-1.html

标签:农机 化解 库存 新政 退出 两三 年内

上一篇:从麦收变革看农机行业眼前利益和未来商机
下一篇:职业农民呈“代际增强”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