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智能制造来了 传统劳动模式将改变
2016-06-14   来源:中国工业报   

  颠覆传统劳动模式

  智能制造将会改变劳动者原有的工作范式,对劳动者的专业性、能动性、灵活性、协作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其一,专业性。智能机器人可替代部分“低技能”劳动力,但智能化生产线和大数据系统的指挥、操作和运维需要更具专业能力的劳动者弥补机器的不足。劳动者需要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构建真实的工业系统,以应对自动化系统故障。

  其二,能动性。智能工厂中工作内容的变化要求员工兼具多种工作技能。

  其三,灵活性。制造工厂将能够迅速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其生产适应能力,减轻人力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新形式的协作工厂让虚拟工作和移动工作成为现实;多模式、用户友好界面的智能辅助系统将协助员工的工作,帮助劳动者实现更灵活的就业方式。

  其四,协作性。一方面是“人人协作”,不同职业之间的分工运行模式将逐渐被合作模式所取代。智能制造将制造的各个环节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不同的职业分工将需要更多的沟通与合作。另一方面是“人机协作”,在智能工厂里,人、机器和资源如同在一个社交网络里一般沟通协作,相互配合,重塑传统制造工厂模式下人与生产设备之间操控与被动反应的机械关系。

  劳动者将流向服务业

  智能制造能够实现制造的高效率和精准化,但多用于处理简单、机械重复的操作,而那些思考复杂度高、创造力强、灵活性高的生产性服务工作,仍然需要人力胜任,是未来劳动者就业的重要方向。

  在智能制造的背景下,制造业微笑曲线的中端———加工、组装等附加值降低,而价值链两端———以研发、设计为内容的前端和以品牌、物流、销售等服务集成为内容的后端———更为陡峭。智能制造的广泛运用,将主要压缩制造业中端生产环节的就业空间,而前端和后端的服务性环节则需要更多的人力支撑。

  具体来说,主要有三类工作需要大量劳动者:一是创意设计、产品品牌建设、客户服务等运用创意、想象力、能动性的工作;二是智能系统和设备的运维工作,比如智能系统(如电气自动化、数字化建模)和高端数控机床、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智能制造装备的操作、调试、维护和改造;三是新型管理人员,尤其是能够通过数据技术、分析跨国公司各地工厂车间的生产活动,以及能够对优化某一生产流程提出明确建议和指导的管理人员。

  打造智能制造良好环境

  那么,我们如何面对现阶段智能制造造成的暂时性就业问题?

  笔者建议,充分利用3D打印等智能制造模式为个人创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带来的契机,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是应对智能制造结构性失业的良策。

  我国应当依托《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战略举措,进一步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其一,鼓励科研院校人才的创新创业,加深科研院校与企业的互动,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动智能交通工具、智能工程机械、服务机器人等智能产品领域的创新创业。其二,加快建设完善“四众”支撑平台,多渠道鼓励创新创业。充分发挥互联网对创新资源配置的有利作用,通过“四众”等新模式实现科研、人力、物力等生产要素与创业者的对接。其三,为创新创业提供法律制度保障。通过完善我国知识产权、质量监督、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法律,为智能制造领域创业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作者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政策法规所)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2-190453-1.html

标签:农机 模式 改变 劳动 传统 制造 智能

上一篇:实现小麦产品有效供给关键在于“结构”
下一篇:农机好用维修难,修理工后继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