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智能制造来了 传统劳动模式将改变
2016-06-14   来源:中国工业报   

  近年来,制造企业纷纷将智能制造作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制高点。

  美国大力推动以“工业互联网”和“新一代机器人”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战略布局,德国推出“工业4.0”计划,新加坡提出“智能之国”计划。我国也在《中国制造2025》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的战略目标。

智能制造.png

  在我国传统制造企业中,长虹、海尔等企业早在几年前就开始探索互联工厂。海尔已在四大产业建成工业4.0示范工厂,用户可以通过海尔的移动终端随时可以进行私人订制。

  毋庸置疑智能制造已经贯穿到工厂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制造环节。智能制造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也产生机器对人的替代,不禁让我们产生疑问:智能制造对我国就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又该如何应对这些影响?

  机器人会抢走“饭碗”吗?

  短期来看,智能制造将引发替代效应以及产业转移效应,导致部分工作岗位流失。

  近年来,我国一些较发达省市的劳动力成本正以每年近10%的比例上涨,招工难、招工贵等因素,推动了当地汽车、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等产业的生产线“机器换人”。根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统计数据,201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占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25.3%,连续两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国。其中,90%以上的机器人应用于上下料、搬运、焊接、喷涂、装配等环节。

  另一方面,智能制造具有自感知、自决策和自执行等功能,能够节省大量管理人员,使管理层呈现扁平化、去中间化趋势。例如,2013年海尔公司在业务智能化后,裁掉了18%的员工,主要为中间管理层。

  此外,随着我国人力成本的提升。部分高端制造业代工工厂将会回流至发达国家,造成我国更多一线劳动岗位的流失。

  但长期来看,智能制造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新兴就业机会。一方面是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就业结构调整。虽然企业降低了对一线劳动岗位和管理岗位的需求,但随着智能制造的大规模应用,将增大对数据分析、工业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用户互动设计、设备调试运维等智能制造装备及服务领域的用人需求。正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工业领域的自动化引发严重失业同时,技术、文书等新工作岗位亟需大量人力而出现“用工荒”。另一方面是创业增加就业岗位。生产过程的“少人化”、低成本,以及3D打印分布式的生产制造方式,为创业及中小微企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2-190453-1.html

标签:农机 模式 改变 劳动 传统 制造 智能

上一篇:实现小麦产品有效供给关键在于“结构”
下一篇:农机好用维修难,修理工后继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