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修复农业生态环境形势紧迫。
我国农业开发强度过大,利用方式粗放,农业发展过程中付出了资源环境代价。大水满灌、超量施用化肥、过度使用农药等不合理的高耗费低效率农业生产增长方式使得环境压力巨大,加上林地、草地、湿地被过度开垦,出现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改变农业经营粗放局面和农业不断退化的状况,必须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生产必须加大力度控水控肥,对农药等有毒特殊农资必须减量降害;还要采用休耕、轮作、种植结构调整等措施修复农业生态环境。对此,2016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绿色发展本是农业的天然功能,但目前很多追求眼前利益的做法与绿色发展相悖,需要及时纠正”。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使农产品供给更加有利于资源优势发挥、生态环境保护,更好地满足农业转型发展的需要,努力实现有效率有效益和供给可持续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修复农业生态环境,必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日益成为我国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主要来源,已经严重地威胁了人类生产、生活用水的安全,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环境难题和实现水质控制目标的难点和关键。为了解决长期农产品数量严重短缺状况,致使农业生产中过量施用农药、化肥、农膜,加重了农业面源污染。由于“面广点多、源头分散、不易监测、难以量化”等特点,使得农业面源污染长期被忽视,已成为污染防治难点。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农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324.09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3.7%。农业总氮、总磷排放量分别为270.46万吨和28.47万吨,分别占排放总量的57.2%和67.4%。
虽然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程度已十分严重,但各主要驱动因素仍然有增无减,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在进一步加剧,农业发展引起的水污染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之一。一是来自农药生产和使用的污染。我国农药产能严重过剩,农药生产企业2500个左右,农药登记的有效成份650多种,产品近3.5万个,农药年货物量在360万吨以上,国内使用量100万吨左右,出口量在160万吨以上,农药的生产使用和出口均居全球第一。由于农药生产企业的技术含量与境外先进企业比差距太大,农药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中的环保措施都差;加上我国农业生产绝大部分是家庭小规模经营,农民科技种田素质不高,不能按照操作规程安全合理使用农药,农药的利用率不足1/3,有70%的农药散落在环境中,更有甚者,滥(乱)用农药。因此,农药的生产使用均加大了农业面源污染。二是来自化肥的污染。我国化肥产能早已超过亿吨,严重过剩,化肥年产量7000多万吨,总使用量4500万吨左右,均居世界首位。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我国化肥的使用量增长了100多倍,单位耕地面积上的化肥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化肥安全使用量。施肥的方式方法落后,化肥有效利用率也很低。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平均氮肥利用率35%,磷肥利用率不到20%,钾肥利用率也只有50%左右,远远低于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化肥使用浪费和流失相当严重,使土壤中氮、磷养分富集,致水体富营养化,使农产品和饮用水中有毒成分增加,影响农产品质量,危害人体健康,并造成土壤盐渍化。三是来自农用化学薄膜的污染。地膜种植技术的大面积长时期推广,使农田“白色污染”日趋严重,也成为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我国农膜年用量高达50万吨,有近半农膜残留在土壤中,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和不规范的使用大量化学农业投入品,使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等都遭到不同程度地污染,也是造成农产品质量不安全的主要根源。我国也是重金属污染土壤较严重的国家,有的省份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达13%,其中受污染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20%之多。尽管近些年来加大了污染治理力度,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受高治理成本与技术推广难等方面因素影响,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没有得到控制。特别是随着国内外整体经济形势变化,农业面临内外部巨大压力,迫切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1.3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任重道远。
随着农药化肥等农业化学投入品从西方的全面引进,近几十年来,农用化学物质的大量投入,我国的农产品总量也大幅增长,数量自给略有宽余。但大量过量使用,甚至滥(乱)用农药、化肥、地膜、饲料添加剂、兽药、各生长调节激素,使得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食品安全风险不断加大且更加隐蔽。我国化肥农药等用量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利用率又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面对庞大的分散的小规模的农产品生产者和巨大的农产品数量,普通民众不可能凭感官觉察食品中隐藏的安全问题,只有专业技术人员依靠仪器设备才能检测出人类的感知器官根本无法感知到的风险因素。加上薄弱的政府监管和不完善的法律机制,都难以防范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我国的农产品供给侧,存在着安全性高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供给严重不足,而常规农产品又略有过剩的状况。化解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也只能进行农产品的供给侧改革和治理,引导和促进农产品的供给主体供给不含有毒有害成分的农产品,主动提供安全的农产品。调整农产品结构,提升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比重。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供给的信任度,适应人们消费升级的需要。外向型农业企业的农产品主要供出口,比重很小,是我国的高质量安全的农产品供给侧,可扩大产能,以满足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