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
江西直击痛点“下药”
丰城市水稻机插水平不升反降,折射的是水稻主产区推广机插秧的难题。如何直面问题,考验着农机部门的应对能力和责任心。
所幸的是,江西省群策群力,直击痛点,迎难而上。江西省农机局副局长陶其辉说:“我们将加强农机农艺技术融合,充分发挥合作社、种粮大户等示范带动效应,以老带新,增点扩面,提高早稻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技术应用水平,为完成全年机插水平达到26%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江西省农机局将提升机插秧水平作为全省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目标:“推广机插秧不能有畏难情绪,也不必追求一蹴而就、一战成名,而应当步步为营、逐项推进。我们要主动作为,突出重点,落实措施,从机插秧这个最大瓶颈寻求突破,从降成本、补短板方面精准切入,努力提升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发展。”
陶其辉强调,推广机插秧,合作社不能打“退堂鼓”,农机部门要解决合作社在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积极培育扶持农机合作社发展,不断突破水稻全程机械化瓶颈。
典型
安徽祭出机插秧利器
安徽是全国粮食生产大省,其水稻年产量在1400万吨左右,占全省粮食作物总产的40%。截至2015年底,安徽省水稻种植机械化率达到42.77%,其中机插秧率为35.87%。目前,全省多部门正通力合作,力求克服机插难题,到“十三五”末基本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综合效益低?给政策,给资金!
安徽省农机局科教处处长赵渊分析:“农民开展机插秧投入大,收益慢,一台水稻收割机1年半到2年就可以收回成本,而插秧机需要3到5年。育秧工厂一次性投入在60万元以上,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从2012年开始,安徽省利用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对育秧工厂建设进行补助,4年全省共补助育秧工厂1182座,补助资金约2.67亿元。2015年起对插秧机敞开补贴,一年内全省共补贴插秧机2442台,秧盘播种成套设备561台。
基础设施差?修水利,抓治理!
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是机插秧的一大硬性制约。安徽省水稻生产的大部分区域均受此制约,尤其是江淮丘陵和沿江地区,田块小而分散、水利条件差、机耕路不配套。
“水稻机插秧对水利设施的要求很高,比如机插初期要薄水勤灌,但我们很多地方农田条件达不到这个标准。”赵渊表示,为改变这一状况,全省特别提出加强稻田整体规划和流域综合治理,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并将农田道路建设纳入基本建设规划,加强农田机耕道路建设,以满足农机通行条件。
技术要求高?勤指导,立标准!
提起机插秧的技术难题,凤台县水稻育插秧技术专家高尚勤表示:“刚开始推广的时候,问题可多了。2004年我们开始向外省学习,看大量技术书籍,结果实际操作中还是出现死秧、烂秧,一直试验了3年,直到2007年技术才逐渐成熟。2013年,为了消灭空白乡村,实现机插全覆盖,我们县制定了育插秧技术规程,统一了技术模式,目前技术已经不是问题。”
为更好促进机艺融合,安徽建立了全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实施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包括省农委、财政厅、水利厅、农机局、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等部门。2015年,安徽省出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指南》,其中对工厂化育秧技术、水稻插秧机械化技术要点进行详细说明。
单打独斗难?专业化,规模化!
“工厂化育秧,商品化供秧,社会化服务。”赵渊用这三组词总结机插秧的发展。他多年从事水稻机插秧推广的经验显示,机插秧要规模化发展才有出路。他举例说,比如跨区作业,由于涉及到育秧,难度就比小麦跨区大得多,所以水稻机插跨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都比较高。
截至2015年底,安徽省水稻机插秧专业合作服务组织达401个,开展跨区作业、订单作业、承包作业,基本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为主体、以社会化服务为手段的运作机制,有力促进了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