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农村电商“淘金热”遇寒流 土货经济待破品牌瓶颈
2016-04-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打开手机,看着连续2个多月无人问津的网店,浙江宁波小伙王元杰悻悻地关闭店铺,将最后滞销的300斤年糕处置掉,选择离开这场浩荡的网上“淘金热潮”。

农村电商.jpg
资料图

  电商之风劲吹下,既有让土货出村“闯世界”、年销量超千万的“皇冠”店铺;也有一入电商“深似海”,最终“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无客流“僵尸店”。由于不懂品牌经营和规模化生产,不少农村电商面临着“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作为电商巨鳄——阿里巴巴的所在地,浙江电子商务发展氛围浓厚。然而,农村电商品牌化意识的薄弱,却紧紧地束缚着浙江农村电商从业者的手脚。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农村电商既是“风口”,亦是“浪尖”。当农村电商快速迭代,曾经“低小散”的土货经济已然到了向“品牌经济”转变的节点。

  如何破解农村电商发展困局,不少专家认为,提高“触网”农产品的附加值是重点,只有打好品牌“组合拳”,让农村电商提档升级,才能与时代大潮相生相伴。

  风口之下的“冷思考”

  在2015年的“双11”网购节,农产品进城成了重头戏之一。据统计,首次加入“双11”的农村淘宝表现抢眼:零点后仅8分钟,农村淘宝销售超过千万元。

  如今,看起来很“土”的农业也已站在了“互联网+”风口之上,带着一股泥土的清香“钻入”互联网四通八达的脉络里。但看似欣欣向荣的“盛世”下,仍有崎岖沟壑“埋伏”在农村电商发展的道路中,策略营销、品牌推广等痛点正成为“绊脚石”。

  被农村电商吸引,今年春节过后,王元杰便萌发了“掘金”互联网的念头。“我家做的衢州年糕是祖传配方,口感好,打的是‘天然’的老字号招牌。”对自家年糕颇有信心的王元杰,首次便制作了100斤年糕放在网上售卖。

  “刚开始效果不错,年糕卖掉了一半,于是我又叫家里人赶制了300斤年糕,想趁热打铁,但卖了50斤以后就再也卖不动了。”王元杰无奈地表示,如今家里满是“无处安放”的滞销年糕,自己已是谈“糕”色变。

  王元杰认为,此次失败主要是由于缺乏设计、品牌推广。“电商进入成熟期后,比拼的就是品牌和流量。但如今网店推广需要刷单、刷信誉,而部分网上推广的价格高得有些离谱,动辄每月要花上几万元。”王元杰坦言。

  王元杰的境遇并不是个例。时至今日,“放下锄头,拿起鼠标”的农民们惊觉,发展农村电商并非将农产品搬到网上去卖那么简单。农村电商虽然吸引人,但也并非可以随处“捡黄金”。

  “以为开了淘宝店就来了订单,但淘宝上搜一搜,发现一个月也没有几笔单子。”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深甽镇村民王军表示,在网上发布农产品信息,犹如守株待兔,很难逮住走过路过的消费者,不懂“吆喝”使成交概率很低。

  “明明在‘农家乐’的餐桌上,竹笋等土味还大获好评,但一放到网上,没有P图技术和产品包装的‘原味’土特产,也就没有了人气。”王军表示,在互联网的大浪淘沙中,没有品牌和包装,买家很难自己“找进门”。

  诚然,一台电脑、一根网线、一个鼠标甚至只用一部手机,也许就能轻松跨入电商大门。但若要化解农村电商的经营“痛点”,让土货出村“闯世界”,往往需要具备更强的口碑效应。

  “农村电商门槛低,快速发展必然加剧市场竞争,品牌意识必然随之渐渐形成,并被不断重视和强化,这是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宁波大学阳明学院院长熊德平分析认为,互联网纵然可以打破地域界限,让小镇农产品也拥有连接世界的力量,但倘若没有强有力的品牌支撑,要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并且下单,几无可能。

内容分页: 【1】 【2】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2-188559-1.html

标签:农机 品牌 瓶颈 经济 土货 淘金热 农村

上一篇:期货业积极探索“期货+保险”服务三农新模式
下一篇:关于农机补贴产品信息归档操作改进的探讨